早知晓早控制 把血压“管”起来
5 月17 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世界高血压联盟将今年的宣传主题定为:“知晓你的血压”。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指出:“中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3 亿余人,但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42.6%,治疗率34.1%,控制率9.3%。血压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不控制。因此,高血压的群防群治要从‘知晓你的血压’开始。”据世界高血压联盟秘书长张新华教授介绍,为了配合这一主题,中国高血压联盟将在世界高血压日期间启动中国高血压筛查。此外,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还针对不同的人群给出了切实可行的高血压全程管理建议。
高危人群:半年一次量血压
如果你在百度中搜索“高血压的症状”,搜索结果会告诉你,高血压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而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在高血压早期是感觉不到任何症状的。那没有症状是否意味着就没有危险呢?答案是否,高血压对心、脑、肾等人体重要器官的损害是缓慢、长期、持续的,血压一天得不到有效控制,这种损害就会一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定期测量血压是唯一能及时发现高血压的办法。因此,孙宁玲教授指出,鉴于目前我国高血压的年轻化趋势,建议所有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有摄盐过多、肥胖、高血压家族史、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危险因素的人应半年测量一次血压。
新患者:早治疗,早保护
如果血压高于140/90mmHg,就应该到正规医院的心内科去确诊。一旦确诊为高血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限盐、戒烟、戒酒、减肥、早睡、运动等都要写上日程表,同时及时开始药物治疗。如果一直拖延不用药,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一则血压不易控制,二则对器官的损害已经无法挽回。
此外,孙宁玲教授还特别强调,高血压患者在诊断之初就应该意识到高血压管理不仅仅是一个降血压的问题,应该对自己的血脂、血糖、吸烟、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也做到心中有数,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从而减少未来卒中、心梗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诺华制药(中国)协办的“中国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全面管理工程”,将在全国150 家三甲医院为患者进行免费血压测量及危险因素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对患者进行糖尿病、10 年内冠心病及脑卒中发生的风险评估,帮助患者建立自己的“心血管危险档案”。
老患者:早达标,早获益
正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曾经指出的,“140/90mmHg”是高血压患者必须记住的一条线,它既是高血压诊断的分界线,也是高血压治疗的起始线,更是高血压控制的达标线。但是,在已经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不达标仍是一种令人担忧的普遍现象。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患者对血压不达标的危害认知不足。我国独立完成的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ATS)显示,治疗组血压降低5/2mmHg,使得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9%。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早一天达标就意味着早一天获益。另一个原因是很多患者对于联合治疗方案心存抵触,担心药一旦加上去就撤不下来了,会对药物产生依赖,再者就是担心药的种类越多是不是副作用也越多。孙宁玲教授指出,在我国实际临床工作中,单药治疗达标的比例并不高,三分之二以上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治疗才能实现血压达标。与增加单药剂量相比,联合用药的降压作用更强、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效果更好,而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更少、更轻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