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真的有那么“凶”吗? - 健康之初


胰腺癌,真的有那么“凶”吗?

核心提示:医学专家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各方面压力的增加,我国胰腺癌已非传统概念中的“小病种”。

  “胰腺癌发病率呈总体增长趋势的同时,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但目前防治效果尚不理想,医患双方都应提高警惕。”医学专家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各方面压力的增加,我国胰腺癌已非传统概念中的“小病种”。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胰腺癌已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排行榜的第9位。

  胰腺癌呈年轻化趋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腺肿瘤中心主任王成锋教授表示,关于胰腺癌发病的相关因素,目前已有不少学说。有研究称,发病原因有生活、饮食方式的影响,环境中的致癌物质作用以及在慢性胰腺炎的基础上发展为癌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郝纯毅教授分析,“现在的饮食结构中,奶、蛋、肉等增多,而粗粮、蔬菜慢慢地少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西方化的同时,一些疾病的发生率也渐渐向西方靠拢。比如说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等,发病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胰腺癌原本是中老年疾病,但现在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郝纯毅教授解释,20多年前,胰腺癌患者一般是五十或六十以上的人群,很少见二三十岁的人患胰腺癌。而现在的病房中,出现不少30几岁的胰腺癌患者。

  “其中单一原因尚不能说明问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郝纯毅教授表示,“癌症致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能是单一因素。因为癌症一般从启动开始,要经过数十年才能发展成临床的癌症。”

  国外有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率高于正常人。有研究证实,部分糖尿病病人由于胰腺功能长期紊乱,对腺泡细胞造成一种慢性刺激,最终导致胰腺癌。而且,某些胰腺癌病例刚发病时,就是以糖尿病的面孔出现。

  “临床上,确实碰到有病人,原来一直没有糖尿病,突然检查说糖尿病来了,这个时候内科医生往往考虑不到胰腺癌的问题,就按糖尿病治疗,结果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是胰腺癌。”因此,郝纯毅教授建议那些突发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胰腺肿瘤的检查,比如超声检查、CT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查。针对一些糖尿病病史比较长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胰腺。有胰腺肿瘤的患者,也要定期查查血糖,争取早期发现其它疾病。

  “研究发现,有5个染色体区域遗传变异也是导致胰腺癌发生的易感因素。”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腺肿瘤中心主任王成锋教授表示,携带这5个易感基因的人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比不携带者高6倍。王成锋曾参与这项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胰腺癌易感基因研究,新发现了5个胰腺癌易感基因。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

  王成锋教授指出,胰腺癌早期诊断之所以困难,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胰腺癌就诊时间滞后于早期症状出现的时间。有数据显示,25%的患者早期有非特异的消化系统症状;46%确诊前3个月表现为厌食,61%上腹痛;33%确诊前2个月背痛;76%近4个月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因此,王成锋建议对有上述不典型症状者进行筛查,胰腺癌的诊断可提前3个月。

  其次,胰腺癌的诊断还会受到体检技术和检查设备的影响。由于胰腺在人体中的位置隐蔽,发病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医疗界至今无法找到一个敏感性很高的肿瘤标记物来识别肿瘤,只能依靠影像来判别。目前胰腺癌体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不高,医学影像技术对于体积比较小的肿块则难以正确识别,造成大多数患者一经确诊已属晚期。因此王成锋教授特别强调,早期诊断是提高胰腺癌整体疗效的关键。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