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的中医辨证治疗
起源于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称作恶性淋巴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按病理和临床特点可将恶性淋巴瘤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二者虽均发生于淋巴组织,但它们之间在流行病学、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方面有明显的不同点。
中医病机
中医学认为恶性淋巴瘤与外邪侵袭、七情内伤、正气内虚有关。恶性淋巴瘤的病因以正气内虚、脏腑功能失调为本,外感四时不正之气、六淫之邪为诱因。
《阴疽治法篇》指出:“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说明此病之发生与脏腑亏损、气血虚弱、阳气衰耗、痰毒凝结、气滞血瘀有密切关系。其演变规律为肺脾气化失调或先天禀赋不足,以致风寒邪毒乘虚侵入,由表入里;或饮食不节,日久损伤脾胃,以致寒凝气滞,水液失于输布,聚湿为痰,寒痰之气凝结,外阻肌肤脉络,内伤脏腑;或因忧思恼怒,日久不解,肝郁血结,化火灼津生痰,痰火热毒痹阻于少阳、阳明之脉络。本病初期多见颈侧、腋下等处浅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无痛,质硬,乃为风寒痰毒痹阻脉络之证候,或逐渐见淋巴结融合、粘连等痰毒化火之证候;若邪毒深入脏腑则见咳喘气逆、腹痛、腹块等疾瘀热毒入里,损及肺脾肝胃之证候,或兼见骨痛、肢肿、肌肤结块等邪毒侵犯肌肤、骨骼之证候。亦有壮热不退,甚则神昏谵语,鼻齿衄血及内脏出血等热毒燔灼营血,内陷心包,耗乏气血之危候。晚期多为痰火邪毒浸淫脏腑,或湿热蕴毒伤伐脾肾,气血亏损或肝肾不足,气阴两亏,并常为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关于病因病机,总体上有四个论述:一是痰毒发病学说 风寒痰毒是最基本的病因。古代中医将发生在头面部及体表部的肿块均认为是痰凝所致。本病多因风寒邪毒首先犯肺,肺失治节或脾胃素虚,寒凝阳遏或肾阳虚衰,气化失司,以致水液失于输布。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停聚力痰,这些痰可以流注全身,无处不到,痰凝成核成块,结于一体,则形成皮肤或皮下肿块。许多无名肿块,不痛不痒,长时难消,逐渐增大增多,中医认为均由寒凝邪毒结滞为痰核。临床上常用化痰散结之方法治疗,但化痰散结法常与其他方法并用。如温化痰结,清化痰毒,理气化痰散结法等,用于本病早期驱逐痰毒为主有一定的疗效。本病中、晚期多见本虚标实,故常结合补虚扶正,或配合温补之剂治疗,使难以耐受化疗或放疗的病例可获得缓解,甚至生存期明显延长。二是气机郁滞学说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过度会导致人体生理发生变化而致病。七情致病,主要表现在气机方面的变化。如忧思过度则气机不畅,气滞气结。明•李挻曰:“郁结伤脾,肌肉消薄与外邪相搏,而成肉瘤。”他比较形象地阐述了包括恶性淋巴瘤在内的癌症病因病机学说。在气机郁滞学说方面,本病与肝气郁滞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常见嗳气,胁痛,脘腹作胀等气机不畅的症状。气机郁滞也与痰凝内结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常称之为痰气交阻。治疗时化痰散结,理气散结并用较多。三是血瘀学说 多因瘀毒寒凝阻滞血脉,气滞血瘀,故见痰瘀互结为痰核、石疽,或为腹中癥积。治疗用活血化瘀法为主,配合化疗,或予以治痰、理气、攻毒、补虚相结合的治法。其治疗结果优于单用化疗。四是肝肾气血虚损学说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恶性淋巴瘤的病人,或由于内伤七情,痰毒内结,耗损肝肾之阴,损伤脾胃运化功能。所以治疗本病治标的同时,总不忘治本;在理气化痰散结的同时,注重滋养肝肾,益气健脾养血和营的固本方法。在这方面,近年来国内研究颇多。根据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治疗多与调整细胞免疫功能,平衡内环境,调整水盐代谢等有关。
中医辨证与治疗
(1)寒瘀凝结型
主证:颈项、耳下或腋下、鼠溪部多个肿核,不痛不痒,皮色如常,坚硬如石,不伴发热,形寒肢冷,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倦怠自汗,舌淡苔薄,脉沉细弱。
治法,温化寒痰,补养气血。
方药: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加减。
(2)气郁痰结型
主证:颈项、耳下,或腋下鼠溪有多个肿核,不痛不痒,皮色不变,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四肢疲乏,口渴咽干,潮热盗汗,烦躁易怒,胸腹闷胀,或有胸胁疼痛,大便千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象弦数。
治法:理气解郁,疏肝散结。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3)阴虚痰瘀型
主证:形体消瘦,烷腹胀痛,纳呆食少,口渴咽干,失眠多梦,潮热盗汗,恶核累累,激痕积聚,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有痰斑,脉象细数。
治法:补肾养肝,化痰桂疲。
方药:壮骨丸(《丹溪心法》)加减。
(4)阴阳俱虚型
主证:形体消瘦,口渴咽干,潮热盗汗,大汗淋漓,畏寒肢冷,恶核累累,症瘕积聚,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法:滋阴温阳,补益肝肾。
方药:肾气丸(《金匿要略》)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