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疗法:切断营养饿死肿瘤
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生来沉默,约六成患者在确诊时即为中晚期。对于手术不可切除的晚期结直肠癌,临床亟待有更多有效药物的出现。日前由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主办的结直肠癌专家论坛于日前举行。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一种全新的癌症治疗理念,叫做“饥饿疗法”。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察觉,再加上普通人群缺乏结直肠癌、特别是早期结直肠癌的相关知识,致使在确诊时,约60%患者为Ⅱ期和Ⅲ期,也就是说约六成患者确诊时即为中晚期。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任潘志忠教授表示,早期肠癌,即Ⅰ期肠癌,其根治手术以后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遗憾的是,病人往往被诊断出来时已经是中晚期,手术很难根治。
世界权威的欧洲临床肿瘤学年会(ESMO)指南推荐,对于手术不可切除的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临床亟待有更多有效药物的出现,以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命。
专家强调,要改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一是要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做到早诊早治;二是要加强临床研究,完善治疗方案。长期以来,传统手术以及化疗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通常情况下,转移性癌症患者在经过术后化疗治疗即一线治疗后,大多数情况下,疾病最终还是会恶化,需要新一轮治疗,即二线治疗。因此,患者需要真正有效、耐受的长期控制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徐瑞华教授介绍,抗肿瘤血管生成是一种全新的癌症治疗理念,叫做“饥饿疗法”。与传统的抗肿瘤细胞增殖的化疗药物不同,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生物活性,切断肿瘤生长的营养供给,破坏了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微环境,从而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目前“抗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细胞增殖”的“A+治疗方案”已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医院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