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岁起可以“教坏”小朋友 - 健康之初


从几岁起可以“教坏”小朋友

核心提示:我们小时候同伴之间说起一些少儿禁的东西,经常互相揶揄,说“不要教坏小朋友!~”这虽是一句玩笑话,但是,我们不可能也不可以保持永远的单纯,这样会导致“小朋友什么都不懂会吃亏”,所以,我们的人生中,必然会需要被“教坏”,现在的孩子们也一样。

  我们小时候同伴之间说起一些少儿禁的东西,经常互相揶揄,说“不要教坏小朋友!~”这虽是一句玩笑话,但是,我们不可能也不可以保持永远的单纯,这样会导致“小朋友什么都不懂会吃亏”,所以,我们的人生中,必然会需要被“教坏”,现在的孩子们也一样。

  不过,作为家长,总会担心给幼小的小孩子讲赤裸裸的性、讲政治风云、讲血腥暴力、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会把小朋友吓坏,产生心理阴影,甚至去违法犯罪。但是这件事又不可避免,事实上,由家长来讲,至少比由居心不良的人来讲要好上千倍。那么,在孩子多大的时候,才适合开口呢?

  笔者的建议是,要避免ta学坏,那就要等ta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有个正确的判断的时候,才可以。而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判断,就是我们俗称的“道德”了。

  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懂道理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中慢慢学会什么叫“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我们的道德发展规律,他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他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孩子需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笔者认为,在儿童的道德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时,才可以放心“教坏”他们。至于年龄,则没有规定。至于是否已经成熟,需要你自己判断,你也可以用一个两难故事来问这个孩子,根据他的回答来确定他是不是对“教坏”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通常来说,能放心“教坏”一个小孩子的底线,是你“教坏”Ta之后,Ta不至于去干违法犯罪的事情。平心而论,我们在几岁的时候意识到法律的存在感,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只有当我们开始把法律作为我们衡量道德的准则时,我们才不至于被教唆去做傻事。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