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过渡时期 更需关注心理 - 健康之初


青少年期过渡时期 更需关注心理

核心提示:在儿童心理学上,儿童的年龄段很长,笼统地讲,14岁以下都理解为儿童。今年的儿童节到来之际,记者对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这个群体进行了关注,发现此时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苏醒,变得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尤其是他们经常背着父母从家里拿钱的行为,让家长们很苦恼。

  在儿童心理学上,儿童的年龄段很长,笼统地讲,14岁以下都理解为儿童。今年的儿童节到来之际,记者对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这个群体进行了关注,发现此时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苏醒,变得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尤其是他们经常背着父母从家里拿钱的行为,让家长们很苦恼。

  家长:

  孩子偷偷从家拿钱

  市民姚先生说,儿子林林(化名)今年14岁,经常背着父母从家里拿钱。什么上网卡、游戏点卡、电脑游戏入门书等,前前后后花了1000多元。前段时间,他买了台复读机,专门用来玩游戏,被妈妈发现后没收了。“当我们发现他的这种不良行为后,跟他讲道理,他却表现得很烦躁。可是如果你给他一点钱,他就会高兴,这时不管你说啥他都愿意听。不知这是什么原因?”姚先生不解地说。

  王先生的儿子蛋蛋(化名)今年10岁,近段时间,上小学的他也经常偷偷从家里拿钱。孩子用钱不是去买学习用品,而是买一些小玩具。他和妻子都很生气,多次对儿子讲道理,甚至还动手打过孩子,希望他能停止这种不良行为。然而,不管是“文治”还是“武治”,皆无济于事。儿子依旧我行我素,无奈的王先生夫妇快要崩溃了。

  市民张先生对儿子的行为则更为头疼。儿子杰杰(化名)今年11岁,在市区某小学读四年级。他已经不满足于只拿走父母的零花钱了,一些大面额的钱币才是他的目标。现在他为了方便购物,干脆把钱寄存在了小区超市里,想吃什么想买什么直接从“账户”里扣除。这样的“大手笔”着实让父母伤心。

  采访中,记者发现,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这些孩子,大多比较内向。据一些家长反映,孩子不像小时候那样活泼,有事不爱跟大人讲了。孩子现在在想什么,家长一点儿也不知道。

  老师:

  多方沟通是关键

  对此,记者采访了运师附小的一些老师。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分析后,一致认为,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后,家长与孩子、学校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该校六年级语文组一赵姓老师说,一个班级,有的孩子家庭比较富裕,经常会买这买那,显得很阔绰,而有的孩子家庭收入比较拮据。跟那些出手大方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心里会很不舒服。所以,为了能与其他同学一样,他会偷偷从家里拿钱,有时甚至偷偷拿走同学的钱。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并不认为是偷盗,他们只是控制不住自己。有的孩子受整个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过生日时要请同学出去吃饭、唱歌,家长要是不同意,他们就会偷偷拿钱去消费。

  一张姓老师说,现在的父母忙,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认为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比较少,双方沟通得更少,完全忽略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发现孩子的这种行为后,家长应及时给予教育。此外,有的家长爱占小便宜,孩子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何破解这个问题?一李姓老师说,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不良行为,家长要及时阻止,与他沟通,要明确告诉他,这是偷窃行为,是不可取的;同时,帮孩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能武断地认为孩子是偷盗,去打孩子,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学校,老师应正面引导,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此外,家长要经常和老师进行沟通。只有老师引导,家长配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心理专家:

  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孩子生下来是不会从家里拿钱的。之所以发生这种事情,责任多在家长,是家长长期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造成的。”运城市开心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师郑权典如是说。

  郑权典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要满足他花零花钱的愿望,让他自己去体验、去实践。孩子过了3岁,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动。如果他的这种愿望长期得不到满足,他就会偷偷从家里拿钱,从刚开始拿小面额的钱币,逐渐演变到越拿越多。

  有的家长在刚发现时,并不吭声。第二次发现了,才给予批评。到最后孩子拿得多了,就把孩子打一顿。这时孩子已经形成一个习惯了。家长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会让他们觉得,只要挨一顿打,就能再从家里拿钱了,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家长一定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上幼儿园时,就与孩子达成协议,定期给他一些零花钱,让他自己做主去买东西,满足他的这种心理。孩子上了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后,到了交朋友的阶段,他们会寻找价值观相同的朋友,请客、上网、看电影、唱歌、给老师买花等,他们对于零花钱的需求量增加,家长应尽量满足他的实际需求。”郑权典说。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家长断然阻止,有的家长无度满足。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家长必须有计划,定期给钱,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又要求了他不能再拿,最后还能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他们会用不同的行为来表现,家长要用相应的方法来化解。当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后,家长要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进行正确引导,为他分析,探讨他的行为合不合理。最后双方找到一个平衡点、妥协点,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