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手术 家长知多少? - 健康之初


儿童小手术 家长知多少?

  每到寒暑假,各大医院的儿科就会变得格外忙碌。除了常见的感冒发烧外,选择性的小手术也大幅度增加。由于有了较长时间的假期,家长们都会带着孩子上医院,希望解决孩子的小毛病,并且能在长假里顺利康复,而不影响孩子上学。

  “短、平、快”的小手术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家长们又该如何跟孩子沟通,而不至于留下手术的心理阴影?在听取了相关专家的意见后,我们今天给予家长们一些提示,希望帮助孩子早日解除隐忧。

  疑问一:哪些手术属于门诊手术?

  门诊手术,通常在半小时内就能全部完成。

  具有手术适应证的病人,在1个工作日内就可完成入院、手术、术后短暂观察、恢复和办理出院等全部过程,而无需在医院里过夜。统计资料显示,门诊手术与住院手术相比,可减少医疗费用25%-50%。

  实行门诊手术,患者和医院都需要具备一定条件。首先,患儿至少需要6个月以上,他们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肝、肺、肾等)并无其他疾患史。其次,医院专设用于门诊手术的手术室设备及术后病房。

  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统计,往年每到假期,每天都有70多例小手术开展。这些门诊小手术集中在外科、骨科、眼科、五官科等。

  外科——主要是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包皮长/包茎等;

  眼科——有倒睫、麦粒肿与霰料肿、鼻泪管阻塞等;

  骨科——包括扳机指腱鞘松解术、拔钉术、髋关节发育异常内收肌松解,手法复位,蛙式石膏固定术等;

  五官科——有鼻出血、先天性耳前瘘管、先天性附耳、分泌性中耳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扁桃体摘除等。

  疑问二:麻醉 对孩子有影响吗?

  前来咨询的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是:“麻醉对孩子有影响吗?”

  几乎所有家长都对麻醉有恐惧心理,觉得麻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但其实,至今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使用麻醉会对孩子智力造成影响。

  由于门诊手术的时间很短,其麻醉的特点是中枢抑制浅、时间短,整个手术过程均能维持安静。国外更主张为手术患儿进行全身麻醉,因为全麻不仅不会给孩子留下紧张的回忆,而且安全系数更高,麻醉医师可有效控制呼吸和气管,避免意外的发生。局部麻醉需要患者有较高的配合度,而婴幼儿很难达到这一点,不利于手术的安全。

  疑问三:术前准备要做哪些准备?

  重视心理安抚

  要不要向孩子说明需要手术?这也是困扰许多家长的问题。医生在临床中发现,一些家长是把孩子骗进手术室的,因为他们与孩子一样紧张,根本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手术事宜。对此,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章依文认为,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家长术前最好告知手术的情况,不要蒙骗。

  ◇小于2岁的婴幼儿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害怕离开父母,说教基本没有作用。因此,父母可以为孩子带上一个他喜欢的毛毯、奶嘴或玩具等,能有效地安抚孩子的情绪。

  ◇2-6岁的孩子 家长可以尝试真实地告诉他们将去哪里,做什么。

  【具体的方法】:

  第一步,讲故事。比如,宝宝的好朋友熊猫弟弟生病了,所以熊猫弟弟要去做一个手术,那里有医生哥哥和护士姐姐照顾它,它只要安静地睡上半小时,醒后,病就好了,又可以和宝宝玩了!

  第二步,换角色。讲完故事后,家长可将熊猫弟弟替换成孩子本身。

  第三步,告知一些细节。家长应告诉孩子可能预见的情况,比如“会给你打一针,宝宝就睡着了”。

  第四步,提问和回答。对于稍大的孩子,家长可以诱导孩子说出对手术的疑问和忧虑,并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他,让他有个心理预期。

  ◇6-12岁的儿童 这个年龄段正是非常好奇的阶段,孩子通常会提出很多问题,家长应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对手术时或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做出诚实的解释,可以让孩子一起参加与医生的术前谈话,与医护人员直接沟通。

  ◇青少年 这一阶段的孩子不太愿意公开表达感情,他们更担心术后的身体外观变化、对交际活动和体育运动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医生会鼓励孩子尽量说出自己的担心,并详细告诉孩子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解决的方法。

  在有些医院的手术室备有音响和播放器,如果孩子们有特别喜爱的音乐可以告诉医护人员,医护人员会在手术时播放,以减少紧张情绪。健康之初(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