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牙痈是什么?
牙痈是牙周袋壁或深部牙周组织中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牙龈处的痈肿,牙龈疼痛、肿胀、溢脓。
发病原理:牙周炎中、晚期,脓肿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治则:止痛、防止感染扩散以及使脓液引流。
脓肿初期脓液尚未形成前,可清除大块牙石,冲洗牙周袋,将防腐收敛药或抗菌药置入牙周袋内,必要时全身给予抗生素或支持疗法。
当脓液形成,出现波动时,可根据脓肿的部位及表面粘膜的厚薄,选择从牙周袋内或牙龈表面引流。
切开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脓腔,然后敷抗菌防腐药物。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用药:以洁治和牙周手术、脓肿切除术为主。
药物以抗菌防腐药物盐水、氯几定溶液等含漱为主。
中医观点:
口腔诸疾,与内脏有密切关系。口为脾之外窍, 舌为心之苗, 肾主骨、齿乃骨之余, 胃经食道、咽直通口齿, 肝经支脉环唇内, 其经脉络于舌本。口腔疾病虽与各脏腑皆相关, 但似与脾、胃、 肝、肠的关系最为密切; 虽是局部病变, 需要根据兼见症候从整体着手辨证论治,多数经脉均循行于口腔。因此,在中医看来,口腔疾病绝非局部的病变, 其治疗最能体现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的整体观。
牙痈, 即牙龈脓肿,叶天士提出治当清热凉血、宣通络痹。
异病同治,在西医看, 齿龈炎和浅表性胃炎是两种不同的病;但在重视整体的中医却可以看成是牙痈属于胃火上蒸, 致牙龈气血壅滞不通, 聚而作肿, 掀热疼痛。清胃泻火为主, 配合理气和胃之品效佳。
中医通过牙痈的表证联系到脏腑的疾病,对于胃部疾病未病先防很好的作用。
中药优势:
治疗途径较多,外敷、中药、针灸等均可治疗,无须开刀,感染风险小、痛苦少。
西医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时机难以把握,过早地切开引流会造成创口流血过多和疼痛。而且后期使用药物含漱造成的痛苦较大,还有食物引发感染的风险。而中医多为保守治疗,整体辩证,由表及里,从内向外治疗,提高疗效,并且能有效解决隐患,防止再发。
论文:蒋健,口腔诸疾治验举隅,浙江中医杂质2008年11月第43卷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