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之蛆?这个“蛆”可有点厉害,趁你病, 要你命! - 健康之初


跗骨之蛆?这个“蛆”可有点厉害,趁你病, 要你命!

核心提示:跗骨之蛆?这个“蛆”可有点厉害,趁你病, 要你命!

 

我们会在很多地方看到“跗骨之蛆”这四个字,和蛆有关的成语虽然少,但也并非没有,例如无缝下蛆、蛆心搅肚等。于是大多数人理所当然的以为该成语比喻纠缠己身的小人。但事实上,“跗骨之蛆”中有两个错别字,真正的写法应该是“附骨之疽”(jū)。

 

疽在古代史书中所占的份额不小,很多政治人物,如范增、曹休都死在了这个病,他们通常疽发于背。背疽也在流传中,成为了一种骇人的疾病。

有研究史书的人猜测,背疽实际上是政治人物在斗争失败后的一种隐晦象征,因为疽在背部,无法碰触,就像是敌对势力对其步步紧逼一样。疽发背而死,又可以理解成被敌对势力逼死了。有记载的背疽患者范增、曹休确实有其糟心的背景,也确实有疾,死因如何已不可考证,是否是隐喻自然也就不好说了。

 2403.jpg

附骨之疽的疽到底是个什么毛病?

最早记载该疾病的是晋代《刘涓子鬼遗方》,其中写道“凡发背,外皮薄为痈,皮坚为疽。”意思是在背部发病的疾病,表皮软薄的是痈,而表皮比较坚硬的是疽。

我们用现代医学来解析一下疽痈的病症,痈其实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多个毛囊引起的疾病,西医中没有疽的概念,但我们看中医中对疽的描述,是指的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也就是西医中的微生物感染导致的疾病。

疽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古籍中提到的“背疽”实际上是特指有头疽,多发于中老年人,病变部位集中在后颈和背部,发病时有粟粒脓头,初期是一个肿块,后期肿块扩大,脓头随之增多,会有皮肤红肿、高热疼痛等症状产生。而中期则开始溃烂,伴随口渴便秘等症状,称为溃脓期;后期会开始愈合伤口、长新肉,为收口期。无头疽则多发于骨骼和关节之间,多发于2-10岁的孩子。

疽治疗起来并不复杂,西医上内服抗生素(如君迪君尔清),中医上会开一些清热解毒的药剂。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死于背疽呢?

有少部分疽痈患者会由于治疗不及时、护理不到位而进一步引发败血症。败血症是由于微生物侵入血液,并在其中释放毒素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危害性极高,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60%,如果进入脓毒血症阶段,死亡率会更高。在古达医疗极度不发达的情况下,背疽要人命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发现脖颈、后背等地方出现疑似疽痈的疮,还是需要及时就医的。

如何预防皮肤疾病?

皮肤清洁

平时洗澡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用太烫的水,容易刺激皮肤。也不可以洗的太勤,会把皮肤表面的正常油脂水平降低,且会影响皮肤表面保护菌群的稳定。选择清洁产品的时候,深层清洁的最多一个周用一次,以免引起皮肤不适。

皮肤护理

夏季紫外线强盛时要注意防晒,紫外线会加速皮肤衰老,过量的紫外线还会引起红斑等皮肤问题。

饮食调节

敏感体质的人群应当注意少吃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都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疾病修复

如果发现自己的皮肤瘙痒、化脓等现象,需要及时用药,不清楚病症的可以咨询医生。在用药时要保证自己手部清洁,切勿引起二次感染。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