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色传说
从生物学角度看,只有灵长类动物的雄性不需要以美丽的外表吸引异性。
对于人类而言,“美丽”似乎总为女人专有。
其实,追溯远古,男人比女人更在意自身的美,
人类社会对于男性身体的崇拜要远胜于对女性。
男色,是得之于自然和自身的常识。
第一部 色·业
衣服做给最适合的身体
姓名:王巍 年龄:31岁 职业:逸飞男装设计总监 从业年龄:7年
“我只给最适合的人提供衣服。”很苛刻的一句话隐隐透露了说话人对身体的某种挑剔,说这句话的时候,王巍坐在自己工作室的地上,往面前的白板上贴着不同的色块。
他专为男人设计衣服,他研究的、看到最多的,是独立的男人身体。作为逸飞男装首席设计师,王巍所谓“适合的身体”应该是能够体现他着力渲染的“优雅流畅”,“内外统一”的男人体。
每个设计师心中,总会有一副理想的躯体,然后将自己的灵感攀附其上,碰撞火花。因此他们对男人的身体、男性最原始的美有最深入的了解。“男人身体上最性感的部位是肩膀,它很敏感,体现力量,容易有造型感,而且设计师可发挥的空间也很大。有人肩膀厚重,有人则很流畅优雅,造型师从中能进行多种排列组合,最终得出最理想的配搭结果。”
“传统的男装肩部很平,是为了突出力度,但我的设计中肩膀斜得很柔和,因为我一直认为,穿逸飞服装的男人应该是简洁而优雅的。”
在女装占据绝对主导的时尚界,男装设计多少有些非主流,似乎总在聚光灯以外。我们看过T台上一轮又一轮女装时尚的轮换,从简约风到波希米亚再到民族风,走马灯一样让人感觉缭乱,却很少有人能给男装下一个流行的定义词,或者说,在普通人的理解中,男装只有一种风格。
“然而时尚在动,男人的美当然也是动态的。只是我们谈论了几千年的‘色’,太专注于对女人的解读了。历史上一直以‘须眉’为男人的代名词,坚韧、强健、有力是社会赋予男性美的第一层内涵。然而这些简单的生理特征和衍生意义似乎已经远不能满足评价现代男色的需要。在时尚这个变动的坐标系下,美男的意义从来就是摇摆的。”
“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人们需要硬汉,因为那样能够生存;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男人的审美也开始多元,所谓‘中性美’,比如热衷淡妆的男人,就是其中的一支。就像这面前的色彩拼板。我开始有意识地往自己的男装设计中添入更大胆的色块。”
上海的一月,内敛的寒冷,街上没有初春的丰富与热闹。抬眼窗外,属于男人的颜色单调得令人窒息。但设计师们的使命,就是感知社会元素的变化,然后在作品中糅合自己,最后梳理出男人的风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男人的色彩,终将裂变出更多元、更丰盈的赤橙黄绿。
一个男人的旦角生存
姓名:温如华 性别:男 职业:中国京剧院著名花旦 从业年龄:25年
最让外国人感到惊异的是,中国男子的喉间竟能发出比女子还要委婉的声音。其实,在京剧最鼎盛的时候,男人反串女角本来就是这种艺术里最奇丽的部分。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霸王别姬》里程蝶衣婉转百结的唱腔,就出自我面前这位操着流利京片子的男人之口。这个男人一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就是如何在舞台上演好一个女人,他就是被媒体称为“最后一个男旦”的温如华。
温如华入行的时候,男旦在中国已经式微。但温如华的老师张君秋还是主张男人来演花旦,因为男人嗓音沉郁饱满,体形上不容易变型发胖,艺术寿命也长。
女人演女人,本色演出就可以;男人演女人,他必须细心观察女人的一举一动,再经过艺术加工后表现出来,因此,男花旦往往比女人更像女人。
然后,就开始有了关于女性化和变态的说法。对此,温如华表示,“程蝶衣”现象不能说没有,但不普遍,四大名旦生活中就看不出有什么女性化。“京剧表演和影视、话剧不一样,后者需要‘代入’,去深入体验,唐国强在镜头前就不是唐国强了,他就得按雍正的心思去悲去喜。而舞台上的温如华还是温如华——京剧中的旦角表现女性,主要靠程式化的动作和相对固定的唱腔来表现人物,代入的程度显然要低很多。张君秋登台,仪态上也不刻意模仿女性,但唱腔上出彩,观众就认可。所以尽管长期演女性,但主要还是在唱腔和固定动作上下工夫,性别认同上还不至于出现混淆和分裂。”
说到男色,我们也提到了F4。尽管从年龄上温如华和他们已经隔了好几代,但他心中的雄性美,却从来不排斥“俊俏”。“《流星花园》我看过,觉得F4确实比较俊美。传统上的男性美是比较阳刚,雄壮一点,不能和阴柔、扭捏沾边,但好看与此并不矛盾,男人当然也可以很好看。”
因为扮演女人,也了解男人,温如华对雄性美的理解有更大的宽容度,他认为男人的美应该更多体现在健康和爽朗上。比如老一辈梨园行里的侯喜瑞先生,唱花脸的,演的还是张飞李逵之类角色,但有很多女性观众很迷他。为什么?一是形体美,肩宽体瘦,比较协调;二是动作潇洒。看上去很洒脱,英气十足。
生活中的男性美,绝对不是单纯的阳刚,或者说粗犷什么的,正如女性美也不是纯粹的阴柔。男女之美不是说像戏中花脸、小生等分得那么鲜明、那么二元对立。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只要不越度就行了,中国文化讲究中庸、阴阳相济的美。比如,男旦的魅力还在于:演的是女人,但中间加了一些男子气概,有一些豪放。男性美也是一样,不能一味地粗犷,要有些细腻的东西在里面,才能丰富饱满。
第二部 色·体
俗世之躯――胡须
胡须是男人的专利。
女人在摆弄过全身上下所有部位之后,只能看着男人的胡须望而兴叹。男人比她们多一个经典的造型工具。但仍有不甘心的女人,在表现失恋的MV中,用恋人的剃须膏,对着镜子抹上一脸白沫。
一年前,网上盛传Flash作品《三国志》之“三英战吕布”,关羽出战吕布,红着脸膛道:我要跟你比男人的东西到底谁长。就在吕布脱下裤子自认为稳操胜券之际,关羽挽起自己的美髯宣布胜利。吕布顿时晕倒。
除了美容,男人的胡须还兼有挑起战争之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因为剃掉胡子,王妃就不再待见他了。离婚后王妃改嫁有胡子的老公,为王妃陪嫁的土地,英法两国还争夺了300年,这就是历史上的“胡子大战”。
胡子还能创造财富:俄国历史上由于蓄须者普遍,政府曾征收“蓄胡税”;胡子能够毁灭生命:最壮烈的当属因踩到自己胡子,不慎坠楼而死的澳大利亚巴兰纳市市长,他的胡子长达2.67米。
还有那些名垂青史的男人,人们记住的不仅是他们的才华,还有胡子:鲁迅,不仅“横眉冷对”,连胡子也是横的;达利上挑的两撇小胡透着桀骜不驯恃才傲物,胡梢上开两朵小花好似戏谑温情;爱因斯坦乱蓬蓬的头发配上刷子胡,成为后人天才科学家的经典造型;格瓦拉,被女人热爱的除了革命热情还有性感胡须。
当然,我们绝不能忘记留同一种胡须的两个男人:卓别林和希特勒。他们在卓别林的《大独裁者》中巧妙重叠,分别留给世界截然相反的东西:欢笑和眼泪、幸福和苦难。
说到底,是男人赋予了胡须不同的灵魂,胡子则塑造了男人们不易被复制的脸。
俗世之躯――硬颈
男人脖颈的硬度应与脐下三寸那地方的硬度成正比的说法,不知是否科学,总之,男人脖子要硬。
聪慧之人大都有个大脑袋的吧,要想支撑这颗重量级头颅,没有个健美的脖子恐怕不行。不过,如果像阿诺德·施瓦辛格那样痴练到脖子比脑袋还粗的话,恐怕又会被看作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辈。
脖子这个部位,还兼顾与女人竞争之用:女人颈间装饰品甚多,男人不服输,所以挂上领带。除此之外,围巾热也正在蔓延,据说去年最IN的绕法是在脖子上缠一圈,长度还能及膝。
男人脖子两边的肌肉和神经特别敏感,在被女人轻咬或按摩这里的时候,他一定会招架不住,立马缴械。
但如果招惹了女人,男人的脖子需要加倍小心。《过把瘾》里面杜梅就曾经把刀子横在男人颈上逼他说爱她;爱到极处的女人居然有掐爱人脖子的嗜好,比如日本的阿部定——天哪,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久之,男人被迫挺直了脖颈,立志做后颈过硬的汉子。健康之初(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