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病患者运动并非禁区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以关节软骨退变、破坏及伴有相邻软骨下骨板、关节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为特点,主要影响膝关节、髋关节、远端指间关节及脊柱关节,使其功能受损的慢性、进行性关节疾病。临床以老年人膝关节退行性、增生性骨关节炎多见。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是起病缓慢,早期常无明显的主观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出现关节疼痛、僵硬、肿胀、膨大,活动时响声等症状和体征。目前,对于这一类疾病,临床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并有较明显的疗效,关键是早期的诊断、治疗,及康复训练。所以,在出现以上症状时,进行积极的治疗,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是很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肿胀等症状,而且可以给予病变关节很好的保护,防止受累关节受损越来越严重。
骨关节病患者运动并非禁区
骨关节疼痛可能是骨关节炎引起的,不一定是骨质疏松。如果盲目补钙,可能适得其反。
68岁的张婆婆几年前出现膝关节疼痛症状,看到电视上补钙药广告介绍的情况很类似,于是买了补钙药回家服用,没想到关节疼痛不但没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
张婆婆怀疑的“骨质疏松”其实是骨关节炎,临床上像张婆婆这样因骨关节炎导致疼痛而盲目补钙的人不少。他说,老年人盲目补钙可能导致骨质增生,从而加重骨关节炎的病情。
人体在30岁以后所有器官都进入维持期并开始走向老化,包括体内的软骨细胞,所以一旦觉得关节疼痛,其实是关节软骨已经磨损。这种情况虽然还没到“病”的程度,但已经是骨关节损伤的前兆,应给予足够重视,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来保护骨关节。
对于骨关节病患者来说,运动并非“禁区”。根据骨关节疾病部位的不同来调整运动方式,用“运动处方”干预,能改善病情、缓解症状。对骨关节病患者有益的锻炼方式包括游泳、散步、骑脚踏车、仰卧直腿抬高等。
适宜骨关节炎患者的运动
骨关节病患者最好选择对膝关节没有损伤的运动疗法。譬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车以及轻松的舞蹈运动。
■缓行
膝关节疼痛缓解后首先应训练行走,开始时缓步行走。腿要慢抬轻放,避免膝关节骨面撞击,加重损伤。步速可控制在每分钟60步以内,每天20-30分钟。逐渐延长锻炼时间,在3周内达到每次锻炼维持20-30分钟。缓步行走应坚持2-3个月,膝关节功能得到改善之后可逐步加快步伐,锻炼时间仍为每日30分钟左右,锻炼强度以行走时不气促、肌肉感到轻度酸痛,休息后可以很快恢复为宜。
■慢跑
慢跑几乎与散步一样,既不需要经济投入,锻炼起来又很方便。慢跑比散步的运动强度大,所以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锻炼效果。在跑步过程中,如果感到关节疼痛可以歇息一两天,或者用散步来替代跑步。为了减少受伤的危险,尽可能在比较松软的路基上慢跑。
■游泳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限制不能从事其他体育活动时,仍然能够继续游泳。游泳时,人体和地面基本平行,各关节都得以放松,是在不负重的情况下活动关节和肌肉。虽然游泳不能塑造粗壮隆起的肌肉,但能够提高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长期锻炼能够使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关节的灵活性都得到提高。
■骑车
自行车运动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健身房中的固定式自行车,另一种是外出时骑的自行车。骑自行车能够锻炼心脏功能与腿部肌肉,加强大腿股四头肌的锻炼非常重要,可使肌肉运动协调和肌力增强,有助于减轻关节症状,增强关节周围的力量和耐力及关节的稳定性,保持和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及提高日常活动能力。骑车的最大好处是锻炼的同时不会给膝关节带来额外的负担,但骑车时要注意坐垫不能放得太低。
■跳舞
轻松的舞蹈对身体大有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讲,舞蹈就是延展身体,把肢体的纤维肌练长,而相对使肌肉变小而延长。舞蹈会使人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更好,关节放松。
除此以外,中老年人要经常改换坐姿,不要让膝关节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适当做些股四头肌的锻炼:坐在椅子边缘,腿伸直向上抬高15厘米,保持3~5秒,然后缓慢放下,每天2~3次,每次上抬10~15次。另外,还要注意保暖,不让冷风直吹膝关节。
这些运动锻炼都能提高人体的下肢功能,提高人体的心肺能力,促进体内脂肪的消耗,配合饮食控制可促使体重减轻,对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复发有重要意义。
健康之初(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