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痴呆”逼近父母 - 健康之初


警惕“痴呆”逼近父母

核心提示:日前召开的“关爱父母 关注老年痴呆”公众普及教育项目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公众对老年痴呆疾病的认知仅停留在“知道”层面,公众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不足,并存在误区。

  “老年痴呆公众知晓率高达96.16%,但仅有19.79%的人可以正确识别疾病的初期症状,而疾病初期就诊率仅为25.56%。”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张振馨教授在日前召开的“关爱父母 关注老年痴呆”公众普及教育项目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公众对老年痴呆疾病的认知仅停留在“知道”层面,公众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不足,并存在误区。

  老年痴呆需要早期就诊早期干预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老人出现“丢三落四”、“说完就忘”等现象时,只有19.85%的被访者会意识到这可能是老年痴呆的症状,同时仅有25.7%的被访者会在发现以上现象时及时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当老人出现“不能独立进食,大小便失禁”等现象时,仍有74.22%的被访者不能意识到这可能是老年痴呆,但在发现以上现象时送老人就诊的比例剧增至89.21%;能够遵医嘱治疗的比例也高达88.24%。据了解,就老年痴呆初期识别及就诊率而言,中国远低于国际水平,虽然疾病中、晚期就诊率显著提升,但是已错过能有效控制和延缓病情的最佳时机。

  专家表示,从预防和治疗角度来说,老年痴呆越早治疗效果越佳,越早治疗越能保持患者认知及生活自理能力,而早期治疗更可将老年痴呆的发展速度降低50%,使疾病危险系数减少5.7%。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老年痴呆呢?

  “居家照料”不能事事代劳

  张振馨教授强调“居家照料”并不等于替患者做一切事,那将使其生活能力迅速下降,看护者应鼓励患者去做自身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同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比如,痴呆患者通常存在理解困难,但他们对他人说话的语气非常敏感,激动的语气会令患者感到不安,因而与患者交流要尽可能保持心平气和的语气。另外,更安全更人性化的居家环境对于患者及看护者都非常重要,尽量简洁,减少房间中危险性物品,还可放置一些提示标志帮助患者找到需要的东西。另一方面,“居家照料”是一项长期而辛苦的工作,看护者可多参加互助团体活动,如老年痴呆患者俱乐部、医院患者教育课堂等等,相互交流和倾诉、缓解压力、交流经验,将更有助于看护工作及个人的身心健康。(张晓莉)

  ■相关链接

  如何识别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初期识别:主要表现为记忆减退,健忘相当厉害,最近几天发生的事情都记不住,过去经历的事全都忘记,并伴有判断力、分析能力及执行力的进行性减退,难以处理复杂问题。

  老年痴呆中期识别:表现为各种能力更为明显减退,视空间能力的下降、语言障碍进一步明显,出现失语症状、情感肤浅而多变、抑郁而无动于衷、急躁不安而大怒;日常生活能力受损。

  老年痴呆晚期识别:表现为各种能力基本消失,记忆力严重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大小便失禁、肢体僵直,且基本不发出任何声音。

  智力训练能治老年痴呆吗?

  调查数据显示有74.67%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只要通过“智力训练,强化记忆”等手段就能治疗老年痴呆,而不需要通过医生或药物干预治疗。对此,专家认为,“智力训练”对老年痴呆的预防作用大于治疗,并且智力训练在发病初期的作用也远远大于中、后期。

  智力训练能有效保持脑活跃,延缓脑组织衰退,从而预防老年痴呆,即使老年痴呆初期,勤于用脑也能控制和延缓病情恶化,维持患者基本认知和自理生活能力,但一旦进入中、后期,患者脑组织急速衰退,基本认知、理解都会出现障碍,此时智力训练的作用就小很多,需要引入专业医疗控制。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