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失智症亲人就医 这样做最快上手 - 健康之初


带失智症亲人就医 这样做最快上手

核心提示:失智患者到了重阶段,逐渐失语,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生理状况,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必需完全依赖家人的平时观察纪录,才有助医师正确诊断。

  带失智症家人就医,绝对不是轻松的事!失智症患者就医时,常发生与医护人员“鸡同鸭讲”的情况,或是抽血与打针时以身体抗拒,检查牙齿嘴巴不愿意张开等,以及失智患者开刀欲麻醉时,陷入认知退化与谵妄等风险的“天人交战”中;此时,都考验家属平时的照护技巧经验,以及如何与医师沟通,或者该如何配合的抉择。

  虽然目前医界仍无有效的失智症药物,但是,研究证实,愈早期失智症的治疗,正确的使用药物与透过认知功能训练,可以延缓记忆认知功能的恶化,以及改善日常生活功能。

  带失智症家人就医很快上手

  善加运用高龄医学门诊,或老人整合门诊

  但是,带失智症长者就医,往往会出现许多困扰,照顾失智父亲有12年丰富经验的伊佳奇建议,除了神经内科之外,要善加运用高龄医学门诊,或老人整合门诊,因为老人往往都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加上身体功能退化,拜需要看多种不同科别的门诊,避免只看单科出现“踢皮球”的状况。

  就医前家人就必须做足功课,平时要为长者纪录生命征象,包括血压脉搏呼吸次数心跳等资料,以及精神行为症状的出现前因状况频率等,提供给医师方便判读诊断。尤其失智患者到了重阶段,逐渐失语,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生理状况,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必需完全依赖家人的平时观察纪录,才有助医师正确诊断。

  伊佳奇建议,除了提供护理人员纪录父亲的医疗基本资讯之外,例如在下次就医前,即先至医院做验血验尿,避免等候再进门诊耗时。就医当天会提供一份父亲非药物疗法活动清单,以及目前服用药物的明细,供医护人员查询了解。

  接着比较棘手的是,例如失智长者有精神问题,如“被害妄想症”,面对需要抽血、打针、做大肠镜、照胃镜,甚至到眼科、牙科就诊检查,可能都无法配合医护人员的要求,例如长者会以身体抗拒,致使扎针时,无法准确找到血管;或检查眼睛时,眼皮一直跳动无法配合;以及做大肠镜、胃镜检查时,一般人采局部麻醉,失智长者往往需要全身麻醉,对于心脏功能欠佳与失智长者,都有副作用。

  抽血验尿检查失智长者难配合

  转移注意力,陪失智长者一起照X光

  伊佳奇以亲身经验分享,遇到这一些棘手的问题,还是有技巧可以突破,例如抽血时,先诱导长者转移注意力,给他戴口罩,并抓紧他的肢体,戴口罩是为了避免吐口水时吐到医护人员;或带他喜欢的物品,当他躁动时,利用物品让他心情稳定;至于验尿则尽可能在家先收集尿液。照X光时,家人也穿上铅衣陪伴长者一起照X光,让他有安全感。

  失智长者动手术安全考量多

  小心谵妄,手术后持续做非药物疗法活动

  最后是万一失智长者需要动手术,一般家人会采取保守态度,担心会施打麻醉药,风险包括认知功能退化、谵妄等,所以建议对于没有立即性威胁生命的手术,尽量避免。即使要进行手术,家人应该更加留意照护技巧与方法,持续提供现实导向与非药物疗法活动。

  谵妄典型的症状包括定向感障碍,也就是对人、时、地有错误的认知,以及专注力受影响,容易分心或马上就忘了自己在说什么。可能的起因包括手术对心理与生理所造成的压力、疼痛及治疗疼痛的药物、手术中造成的失血、感染(像是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代谢性问题(像是肝功能或肾功能异常)、电解质不平衡、营养不良、缺水及失眠等。如果生理性的异常没有解决,病人就会持续有谵妄的现象。

  所幸,谵妄通常是短暂现象,一般在谵妄的起因解决后的3到7天,症状就会消失,但也有可能拖到1个月之后才消失。

  伊佳奇曾任教于东吴大学及世新大学,为了照顾失智症父亲放弃所有工作,不断受训、上课、学习失智症专业知识与照护技巧,以12年时间陪伴父亲就医、运动、训练,彻底实践“非药物疗法”的精神,并完成《趁你还记得》一书,希望给正陷入困境的家属一个医院药物之外的有效可行方案。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