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荣:给艾滋病病人一个家 - 健康之初


王克荣:给艾滋病病人一个家

核心提示: 本文主要讲述王克荣关爱艾滋患者的故事。

  她的手机里存着700多名艾滋病病人的电话号码。病人和病人家属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无论在工作日还是假日,都能第一时间找到她。她还是艾滋病病人社区——红丝带之家的“家长”。在这个大家庭里,她利用自己的专长创建了一种针对艾滋病病人的整体护理模式。病人在这里能够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全方位的关怀。

恐艾患者 白领年轻男性居多

  她,就是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护士长王克荣。她既是护理岗位上的普通一员,也是艾滋病防治战线上的一名战士。2005年年初,英国贝利·马丁基金会将贝利·马丁奖授予王克荣,以表彰她在艾滋病基层护理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她也是目前我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护士。

  值得信任的“生命热线”

  1997年,有着多年传染病临床护理经验的王克荣转到艾滋病病房工作。从此之后,她的生活与艾滋病病人紧紧连在了一起。

  王克荣说,刚接触艾滋病病人的时候,她是有畏惧感的。然而,随着接触越来越多,她开始深深体会到艾滋病病人面对疾病时的恐惧、对正常情感关怀的强烈渴望,也了解到他们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诸多不便。“他们是很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她说。

  因为心里装着病人,所以她总是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他们,以便随时提供帮助。一次,艾滋病病人小夏因为车祸导致股骨粉碎性骨折,被紧急送至最近的一家二级医院治疗。然而,这家医院却因为没有艾滋病患者救治经验而无能为力。怀着可以托付生命的信任,小夏拨通了王克荣的手机。在仔细询问了病情后,王克荣马上与本院医务科取得联系,最终在北京市卫生局的协调下,北京地坛医院紧急成立了专家救治小组,及时为小夏实施了股骨干髓内针固定手术。

  王克荣通过电话挽救的病人远不止小夏一人。一天深夜,王克荣被一阵急促的手机短信提示音惊醒。她一看吓了一跳,短信的内容是:“我心慌、气短、出冷汗,看来是不行了,我想和您道个别。”

  短信是艾滋病病人小周发来的。根据描述,王克荣判断小周的症状可能是低血糖引起。她迅速安慰小周,并让小周按她给出的要求进行自我护理……经过2个多小时的短信交流,她终于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帮小周渡过了难关。

  王克荣的手机可以存储1200个电话号码。目前,光艾滋病病人的号码就存了700多个。

  让病人感受“家”的温暖

  1999年1月,北京地坛医院建起红丝带之家。医护人员就是这个特殊大家庭的志愿者。

  作为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的王克荣特别理解病人的需求:“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患上艾滋病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非常震惊和恐惧的。这时,他们极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所以,病人非常需要一个平台去获得心理安慰,以拥有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小李在被确诊为艾滋病时,一度想要寻短见。“那段日子不堪回首,觉得自己的生活全毁了。”小李说,直到他在红丝带之家看到许多和他一样的患者,才明白自己并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那个人。再加上王克荣的开导和嘘寒问暖,他慢慢度过了心理危机。

  多年来,王克荣用她的质朴和爱心赢得了病人的信任,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王姐”。许多病人不光为了治病找她,生活上有了问题也习惯找她。一天,一位河南女教师拿着一个包袱找到王克荣说:“得了这个病后,丈夫和我离婚了。现在我没有家了,红丝带之家就是我的家。我不走了。”然而,医院没有条件留下她,这让王克荣很为难。她费尽周折把病人安排到一家小公司做杂务,并帮助她解决了住宿问题。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