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慢性乙肝治疗指南在京发布 - 健康之初


新版慢性乙肝治疗指南在京发布

核心提示:成军教授指出,过去5年来,国内外慢性乙肝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5年版《指南》问世时,口服抗病毒药只有3种,此后又有新药上市,指南对于指导用药进行了更新:2007年上市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替比夫定被新版《指南》列为一线治疗药物。

  近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发布了最新版本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在发布会上指出,新版《指南》体现了过去5年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践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在既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慢乙肝治疗策略,帮助临床医生在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

  新版《指南》发布会上,著名肝病学家、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对《指南》中着重强调的慢乙肝治疗新进展及疗效可预测性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慢乙肝治疗要争取“双达标”

  成军教授指出,过去5年来,国内外慢性乙肝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5年版《指南》问世时,口服抗病毒药只有3种,此后又有新药上市,指南对于指导用药进行了更新:2007年上市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替比夫定被新版《指南》列为一线治疗药物。

  “虽然慢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由于经济原因和患者的依从性问题,绝大部分病人仅能维持一定期限的治疗,一个药物能否在控制病毒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高的停药机会显得至关重要。” 成军教授指出,“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手段,这不等于抗病毒药物必须终身服用。在有效抑制病毒的前提下,实现停药符合大部分病人的愿望。”

  新版《指南》再次明确了停药标准

  以e抗原阳性患者为例,在接受至少1年的治疗后,如果ALT恢复正常,同时又实现了“双达标”,即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e抗原血清学转换,再连续2次监测(每次至少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才可以考虑停药。当然,停药后还要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在这些停药标准中,e抗原转换尤其难以实现。

  用药效果可以预测

  与2005版《指南》不同,新版《指南》增加了“根据早期疗效预测长期结果”的内容。成军教授指出:“这指的是,根据早期乙肝病毒DNA的抑制情况,预测治疗2年时的疗效。如果预测结果好,可以坚定患者治疗的信心,避免擅自停药的现象,否则,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远期疗效。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