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利湿法治疗血栓性静脉炎 - 健康之初


清热利湿法治疗血栓性静脉炎

核心提示:将53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按1 1比例设置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

  治疗方法

  将53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按1 1比例设置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

  治疗组应用益气、活血清热利湿法治疗。药用 黄芪、泽泻、黄柏、牛膝、金银花、香附、地龙。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用煎药残液敷洗病变部位,每日1次。

  对照组应用西医的理疗和热敷方法,每日早晚各1次。抗生素应用头孢拉啶3g/每日,分2次静脉滴注。15天为一疗程。

  治疗结果

  分别观察红肿、疼痛、色素沉着、硬结或静脉石、瘀滞性皮炎、静脉性溃疡的治疗前后变化,采用记分方法,以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分数比值大小评定疗效。

  结果在对红肿的消退、疼痛的缓解、硬结的消退和促进溃疡的愈合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愈74.1%,显效18.5%,有效7.4%,无效为0。对照组治愈19.2%,显效23.1%,有效50.0%,无效为7.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3%。

  分析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因损伤、血流缓慢等因素造成以静脉壁血栓、炎性反应等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是血管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以中老年人多发。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静脉疾病的发病率高出动脉疾病10倍左右,美国静脉疾病的发病率高出动脉疾病15倍左右,而静脉病变又多发生于下肢,因此下肢静脉的病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病多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红肿、疼痛、皮肤色素沉着,继之发展为小腿皮肤神经营养性障碍,伴有瘙痒、湿疹,最后发展成为小腿溃疡形成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精神负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中老年人,要求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所以,有效地防治血栓性静脉炎是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目前,在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方面尚不能令人满意,对此类疾病无规范、有效的治疗法则。西医主要采用治疗方法是 理疗、热敷、抗生素、手术等方法,效果不甚理想且容易复发。中医治疗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见中药治疗,因在辨证论治方面出入较大并缺乏客观依据的支持,因此始终未形成一套成型的治疗方案。本病的主要致病特点是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单纯的应用西医的抗生素或中医的清热解毒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近五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对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多发、易反复发作等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临床观察。经过长期的临床摸索与实践,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确立了益气活血、清热利湿法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治则。研制了相应的中药制剂,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本组病例的临床观察,经过与西医常规疗法的比较,我们看到,在对红肿的消退、疼痛的缓解、硬结的消退和促进溃疡的愈合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对色素沉着和瘀滞性皮炎的缓解上,两组虽均有疗效,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观察时间过短有关。在疗效统计中我们看到,两组虽均达到了较好的有效率,但治疗组的显效率为92.6%,而对照组的显效率仅为42.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制定的清热利湿、益气活血的治疗法则在本病中的作用优于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

  根据清热利湿、益气活血的治疗法则,我们筛选了7味中药,用黄芪以益气活血与活血通经,与引血下行之牛膝相配,共奏益气活血祛瘀之功。泽泻利水渗湿泄热,黄柏清热燥湿,金银花清热解毒,三者相配,更有引热下行,与牛膝相助祛除本病下注之湿热。香附理气止痛,地龙清热通络,二者相配可以理气清热、通络止痛,并协助黄芪牛膝活血祛瘀。数药配合切中本病湿热下注、气虚血瘀之病机,共奏清热利湿、益气活血之功效。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