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 要警惕隐形更年期 - 健康之初


女人 要警惕隐形更年期

核心提示:  职业女性35岁就出现更年期症状——女性早衰成为女性的一大健康困扰。有资料表明,目前卵巢功能早衰有低龄化趋势,且发病率越来越高。

  职业女性35岁就出现更年期症状——女性早衰成为女性的一大健康困扰。有资料表明,目前卵巢功能早衰有低龄化趋势,且发病率越来越高。

  近日,百名妇科专家为“隐形更年期”开处方。

  更年期是女性的自然衰老过程,这时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减少。

  据悉,上海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一般在40岁开始,持续时间短则1-2年,长则5-10年。

  期间,体内激素分泌异常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而出现头晕眼花、突然发热和出汗、心悸、气短、烦躁、失眠、手脚冰凉、肩背酸痛等一系列更年期症状。

  沪上不少妇产科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门诊中遇到过不少30岁出头就出现更年期症状的女性,其中事业小有所成的年轻白领占了不小的比例。

  某医院教授告诉记者,他在临床上遇到过10多个这样的病人,30多岁就开始绝经。“除了环境污染,紧张焦虑、压力过大是导致女性卵巢暂停工作的罪魁祸首。”

  教授还指出,有的患者在减轻工作压力,并适度调整工作状态后,可以自动恢复;而有的患者则必须通过激素治疗才能恢复健康。

  专家指出,如果连续3个月不来月经,就必须到医院就诊,否则可能造成卵巢萎缩。

  超过50%的出现疲乏、骨关节肌肉痛、头痛、心悸和易激动症状,9.2%的人有厌世情绪,尤其是疲乏的发生率高达78%,而更年期女性痛苦的前六位症状是也是失眠,肌肉、骨关节疼痛,烦燥,头晕,容易疲劳,头痛。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北大医院和中国更年期关爱组织发起了“北京中年注册护士健康调查及行为干预研究中期研讨会”。

  与会专家和来自北京知名三甲医院的200名护理工作者对中年护士的健康问题特别是更年期疾患进行了研讨。专家提醒:作为身处一线工作的护理工作者,切勿盲目以为"忍一忍"、"熬一熬"就能挺过去,有问题还应及时到更年期专科门诊就诊。

  事业生活双重压力致更年期提前

  人民医院的一位护士李女士,才刚刚40岁,发现自己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中,对所有事情都失去了耐心。在工作上,她经常对手下的护上感到不满意而发脾气。下班回到家中,看着两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及丈夫三个“大老爷们”,无所事事也不做饭,非要等着她来做,她就气不打一处来。

  李女士自己也无法理解,以前可以容忍的事情,为何现在却无法忍受?以前家里的各种家务都是由她来操持,不需要儿子与丈夫帮手,现在怎么就见不得他们“袖手旁观”了?自己怎么就变成人见人怕的“万人嫌”了。

  白教授指出:更年期是由于由于激素水平的震荡起伏,会让女性的身心出现变化。人们常说,更年期妇女跟之前相比,像"变了一个人",指的是脾气大为改变。

  记者了解到,如今由于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作为护理工作者的护士一边要坚持工作,为事业打拼,一边还要兼带照顾孩子和家庭,部分护士在35岁就开始提前出现更年期症状,比如潮热、出汗、月经稀少、周期推迟等,逐渐进入早期更年期症状。一般来说,女性应在45岁以后开始进入更年期过度期、在50岁左右绝经。

  及时治疗防心血管病、骨质疏松

  "出现更年期症状,也是正常生理现象,我好歹也是医护工作者,那就忍一忍,熬一熬吧!能挺过去!"一位正处于更年期阶段的王护士持这种态度。结果,她一忍,最终因为盗汗、潮热而不得不求助于医生,延误治疗给她带来了心血管疾病等高危风险。

  白教授教授分析说,目前我国大约有1.2亿进入更年期的女性。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和医疗水平提高,女性平均寿命可达75岁甚至更高,这意味着人生超过1/3的时间将从更年期阶段开始。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水平逐渐下降,直接引发月经紊乱、皮肤松弛、脾气焦躁、潮热盗汗、失眠抑郁、心悸等生理和心理不适,严重时还可引发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各种其他疾病。如果短期症状得不到及时治疗,还会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对身体造成长期影响和损坏。她提醒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切勿盲目忍着、熬着,以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疾病。

  雌激素不能滥用

  很多女性认为喝豆浆能补充天然雌激素,希望以每天喝自制豆浆来取代更年期的治疗。对此,专家持谨慎态度。白文佩教授分析说,虽然女性平时多喝些豆浆对身体有利无害,但如果真的是患上更年期综合征,仅依靠喝豆浆来自疗,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更不可能达到治疗效果。

  专家说,雌激素不能随便服用,对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更应慎重。若确实需要补充雌激素,先应做好乳房肿块、妇科盆腔等系统检查,在补充过程中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严格监控乳房、子宫内膜等情况。相对而言,非激素植物药则是更年期女性的安全选择。

  与会专家建议,作为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来讲,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更需从心理、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做好准备,如在生活中多关心自己;心情不 好时 尽量找亲人或朋友倾诉,释放情绪;降低心理期待,调整近期目标;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粗粮细粮合理搭配,戒烟限酒,适当补钙;培养兴趣爱好,适当体育锻炼也很必要。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