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倒春寒”伤人 - 健康之初


谨防“倒春寒”伤人

核心提示:  春天,白天气候温暖,到了傍晚却如冬日一般寒冷;今天春风拂面,明日就寒气逼人,早晚温差和气温骤变,人体体表组织的调节机能还不能对骤然变化的冷热刺激作出迅速反应而容易着凉感冒。

  春天,白天气候温暖,到了傍晚却如冬日一般寒冷;今天春风拂面,明日就寒气逼人,早晚温差和气温骤变,人体体表组织的调节机能还不能对骤然变化的冷热刺激作出迅速反应而容易着凉感冒。

  因此,人们在日常起居中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者。

  我国有句“春捂秋冻”的古谚。所谓“春捂”,是指春天减衣服不要过早或过多,以免气温骤降而引起疾病。早春,天气乍暖还寒,又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就容易感染病菌。

  因此,初春之际不要过早地脱去冬装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春捂”也不能过度,当气候转暖时,衣着仍然过厚,使人动辄出汗,体内的体温调节系统发生紊乱,也容易引发疾病。

  老年人产热能力较低,循环系统功能减退,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影响,使血压相对升高,可能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

  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峰都在每年的1~3月份,因为这段时间低温频现,空气干燥,体表水分蒸发快,体内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压流动速度减慢,加上血管收缩的时间相对延长,故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

  为了预防“倒春寒”的威胁,春季一定要注意口鼻、手足等部位的保暖,特别是体弱的老人,这些部位更易受寒。因此,老年人切莫久坐、久卧不动,可在室内活动或天气好时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