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不等于艾滋病 - 健康之初


同性恋不等于艾滋病

核心提示:  由于男同性恋人群的特殊性和隐蔽性,依靠同性恋者互相转告、滚雪球似的同伴教育成为针对这一人群防艾滋病的主要干预方式。

  身份尴尬渴望理解

  “同性爱”防艾志愿者的自述

惊!牙周炎能激活艾滋病毒

  由于男同性恋人群的特殊性和隐蔽性,依靠同性恋者互相转告、滚雪球似的同伴教育成为针对这一人群防艾滋病的主要干预方式。“济南同心爱工作组”是一个“同性爱”防艾民间组织。记者采访的小夏,就是这个组织的牵头者。

  昨天,22岁的在校大学生小夏(化名)主动打电话到本报要求接受采访,讲述作为“同性爱”志愿者的心路历程。

  “三重身份”的尴尬

  小夏主动打开了话匣子。“直到高三暑假,我才开始正式进入‘同志’圈子。”

  “我进入这个圈子的第一步是和网友见面。和很多异性恋一样,我们约在了泉城广场。”小夏告诉记者,慢慢地,有朋友带他去专门的酒吧,他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人。

  在学校是喜好热闹的好学生,在家中是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他的“同志”眼中又是重感情有责任感的“知心爱人”。他说:“除了疾控中心的专家、志愿者和记者外,现在知道我身份的人也就是两三个同学。”世俗的压力使他小心翼翼地面对周围不知情的人。

  “我们是社会大家庭的一部分”

  “除了性取向之外,我们和其他人并没有不同,我们最希望的是得到社会的承认。”小夏这样告诉记者。

  在一次艾滋病干预活动上,一名大夫对小夏说:“我最近在网上也看了一些写同性恋的小说,我觉得他们的感情也挺真挚的,和异性恋没有什么两样。”这番话让小夏颇为感动。来自主流人群的关注使“小夏”们试着和周围的人沟通,并试着承认自己的身份。

  在亮明身份的前提下进行公益活动,也是他们争取社会承认、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近期我们会组织一次献血活动。为了打消很多人的顾虑,参加这一活动的‘同性爱’人群将会事先接受严格的监测。”小夏说。

  “‘同性爱’不等于艾滋病”

  男同性恋常常被人等同于艾滋病。一位艾滋病防治专家告诉记者,男同性恋成为目前排名第二的艾滋病高危人群,原因有三:一是同性恋本身不被社会承认,具有隐蔽性大、多性伴的特点;二是由于不存在怀孕可能,使用安全套者少;三是性器官在接触时更容易破裂,增加感染可能。“艾滋病和‘男同’没有必然关系,只要进行必要的防护,完全能够避免。”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由于男同性恋人群的特殊性和隐蔽性,依靠同性恋者互相转告、滚雪球似的同伴教育成为针对这一人群防艾的主要干预方式。由小夏牵头组织的“济南同心爱工作组”就是其中一个“同性爱”防艾民间组织。今年3月,“济南同心爱工作组”正式成立,现在已有19名成员,他们大多是30岁以下的在校学生或在职人士。部分酒吧等场所是他们平时的聚点,也是他们实施干预的主要地点。“目前干预的主要方式是发放宣传资料、调查问卷和安全套。”小夏告诉记者。

  寻求合作是小夏主动向媒体靠近的重要原因。作为边缘人群,他们渴望能有定点治疗性病的医疗机构,省去挂号和就诊时遭遇的尴尬,他们渴望能有专家,为其提供心理、情感、法律咨询与支持;作为民间组织,他们渴望能有政府部门帮着联系一些国家项目,争取一些资金支持;作为这一特殊人群中的志愿者,他们渴望有更多的“同志”或“直人”(普通人)加入到自觉宣传防艾的队伍中;作为刚刚筹建的工作组,目前的网络宣传只能通过博客进行,他们渴望能有网络公司给他们捐助一个网站……“‘同性爱’不等于艾滋病。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平和地生活在一起。”小夏说。

  ◆采访手记

  从“同性恋”到“同性爱

  自我称呼代表着一种自我认同。“对我们这个圈子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同性恋这个名词并不受欢迎,我们更喜欢被称为‘同性爱’,我们认为这也是爱情;同样,我们不喜欢被叫做男同性恋,更愿意被叫做‘同志’。”

  也许,作为“主流群体”,我们要做的是承认并接受同性恋这一现象的存在,同时尽可能减少其危害性。否则,舆论压力将使越来越多的“男同”不得不选择结婚生子这条道路,从而给家人和自己带来伤害,客观上也增加了艾滋病向普通大众扩散的可能。

  推荐阅读>>>艾滋的确诊过程是怎样的

 关注艾滋病 关爱生命>>>健康之初艾滋病频道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