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习惯改变 警惕大肠癌 - 健康之初


排便习惯改变 警惕大肠癌

核心提示:当大肠肿瘤的位置生长于左侧大肠或直肠时,最常出现的症状就是大便习惯改变、腹部疼痛,或在排便时发现有暗红色的血便,如果肿瘤长在右侧升结肠和盲肠时,患者往往会拖延就医,直到发生腹胀、腹痛、贫血、体重减轻等症状就医才被诊断出来。

  艺人猪哥亮不久前传出罹患大肠癌的消息,让许多民众开始关注自身健康。根据国民健康署统计显示,自2006年起,罹患大肠癌新发生人数已连续6年蝉联国人癌症排行榜第一名。医师指出,大肠直肠癌的预后是所有消化道癌症最好的一种,只要早期诊断透过手术切除病灶,再透过适当化疗,将有助于提高患者存活率。

  台北荣总大肠直肠外科主任姜正恺医师表示,国健署100年的统计发现,大肠癌高居国人癌症死因第3位,平均每37.3分钟就增加1名大肠直肠癌病例。由于大肠直肠癌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有许多患者是拖到大肠瘜肉长大成肿瘤,导致排便习惯改变、身体不适才勉强就医。

  初期排便习惯改变 易误认为痔疮

  当大肠肿瘤的位置生长于左侧大肠或直肠时,最常出现的症状就是大便习惯改变、腹部疼痛,或在排便时发现有暗红色的血便,如果肿瘤长在右侧升结肠和盲肠时,患者往往会拖延就医,直到发生腹胀、腹痛、贫血、体重减轻等症状就医才被诊断出来,当您感觉已出现以上情况时,应该立即就医寻求专业医师的诊断与协助。

  姜正恺医师提醒,大肠癌好发于60~7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也有少数年轻患者被诊断出罹患大肠癌。主要致病原因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作息、饮食习惯有关。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如果平常不喜欢吃蔬菜水果,长期缺乏纤维素的情况下,却又大量摄取红肉、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或是抽烟、喝酒,就可能成为罹患大肠癌的高危险群。

  在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目前国健署提供50~75岁的民众,每2年接受1次免费的粪便潜血检查,一旦发现有潜血反应,就会进一步转介到医疗院所,接受进一步的大肠镜检查或是大肠钡剂摄影,如果在检查时发现大肠出现瘜肉,就可以当场切除化验。

  第2期大肠癌患者 高危险群需化疗

  姜正恺医师表示,目前大肠癌的诊断标准是依据肿瘤侵犯深度、是否转移至淋巴结,以及是否出现远端转移来办别,大致分为4期。肿瘤尚未侵犯到淋巴结之前属于第1或第2期,若侵犯到淋巴结则属第3期;若已出现远端转移则属于第4期。被诊断为第1期的大肠癌患者仅需透过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配合医师定期回诊追踪观察即可,不需要接受化学治疗。

  要注意的是,如果确诊为第2期的大肠癌患者,除了要手术切除病灶之外,对某些有高危险因子的病患,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化学治疗。万一病理报告检验出大肠的肿瘤属于分化较差的细胞,或已侵犯到肿瘤周边的淋巴管与血管或神经,另外临床上肿瘤有阻塞或破裂,以及病灶侵犯周围组织,在经由手术后切除病灶之后,最好搭配化学治疗,才能达到较理想的预后治疗效果。

  “多吃新鲜的蔬果和水果,减少食用红肉、加工食品、高脂肪、高热量或过度烧烤的食物,是预防大肠癌最理想的饮食方式。”姜正恺医师建议,在维持健康饮食习惯之余,也要注意减少摄取化学添加剂,并保持每个星期至少有3天运动30分钟的习惯,最重要的是,有大肠癌家族史的患者要提早接受定期健康检查和筛检,才能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标。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