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女性:两性观念扫描
要稳定要安全
日前,一项历时一个月、共10857位18至45岁的女性参与、着重于女性私密情感和生活的网上调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而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88%以上的女性还是期待成熟稳定的婚姻或两性关系,主动选择有“安全感”的男性。
“如果要结婚的话,我肯定是选择他。因为跟他在一起,我有种安全感,我也需要这种稳定。”金秋的一个下午,在北京北四环中路附近高楼林立之间的一家湘菜馆,西北大学硕士毕业、现在《中国大学生》杂志社当编辑的程小姐姿态优雅地坐在记者面前,漫不经心地聊起了她和他即将“瓜熟蒂落”的故事。
原来,在大学里,她与他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地度过了三年风花雪月的美好时光。他们虽然年龄相仿,但她比他高一届,去年春天,她还没毕业就来北京找工作时,正好赶上《京华时报》创刊,写得一手漂亮文章加上一个高学历的她理所当然地在那儿当了一名记者。
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采访工作的沉重压力,她干得很卖力,却很不顺心。当她把这些烦恼和痛苦通过长途电话告诉他时,他却比她自己还要显得紧张。他虽然远在天边,但他的一声声的细心呵护常常令她感动不已。
于是,她常常憧憬着有一天他毕业来北京了,能为她分忧。以至于在她来到《中国大学生》杂志社工作并稳定下来时,她把该杂志社为她争取到的唯一的进京指标也让给了今年刚毕业的心爱的他。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的张静老师说:“无论哪个女孩,都不愿意拿着婚姻当儿戏。谁都想为了爱而结婚,而爱一个人就是因为对方给自己的感觉特别好。”
要感觉要空间
“尽管他与其他的人相比,他刚刚参加工作,既没有房、也没有车,甚至工作经验和收入还不如我。其实我并不在意,我觉得我自己完全有能力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我只是很在意他给我的感觉。”
在程小姐坦率的言语中,不难发现她是把个人的感受放在情感追求第一位,这与传统女性择偶完全以社会认可为标准,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大多以量化、物质化标准来衡量异性伴侣已经有了天壤之别。而在调查中,像她这样崇尚“感觉至上”的女性也达到了88%以上。
在潇湘电影制片厂工作的李林小姐也把“感觉至上”发挥到了极致境界。她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她刚刚又痛苦了一回:她狠下心来与跟她好了两年的那一位有房也有车的、人品也很不错的男士分手了。男的一直想不通,因为他对她很好,经常呵长护短、很细心地关心她,而同样对他也很好的她也说不出分手的理由来。
李林小姐说:“他每次来找我的时候,所带来的很多属于男人的东西一下子占据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空间,我心里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想着再回到平静的单身日子。”
女性主体意识在觉醒
“女性在两性生活中的主体意识觉醒的另一个佐证是,在现代大都市里也存在着男性遭受性骚扰的现象。”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姜云飞老师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思潮对我国传统的女性缺席的男性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社会的发展又为女性能量的发挥提供了比较自由的职业空间,女性成功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潜移默化中,女性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她们也开始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满足自我欲望。
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影视工作室主任赵铁林教授告诉记者,这种现代都市女性形象的出现实质上是一种女性中心主义。而国家号召男女平等、女性自信心的增强、媒体对女性形象的炒作和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