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乳房 - 健康之初


全面认识乳房

核心提示:乳房的形态可因种族、遗传、年龄、哺乳等因素而差异较大。我国成年女性的乳房一般呈半球型或圆锥型,两侧基本对称,哺乳后有一定程度的下垂或略呈扁平。

  乳房的形态可因种族、遗传、年龄、哺乳等因素而差异较大。我国成年女性的乳房一般呈半球型或圆锥型,两侧基本对称,哺乳后有一定程度的下垂或略呈扁平。老年妇女的乳房常萎缩下垂且较松软。乳房的中心部位是乳头。正常乳头呈筒状或圆锥状,两侧对称,表面呈粉红色或棕色。乳头直径约为0.8~1.5cm,其上有许多小窝,为输乳管开口。乳头周围皮肤色素沉着较深的环形区是乳晕。乳晕的直径约3~4cm,色泽各异,青春期呈玫瑰红色,妊娠期、哺乳期色素沉着加深,呈深褐色。乳房部的皮肤在腺体周围较厚,在乳头、乳晕处较薄。有时可透过皮肤看到皮下浅静脉。

  乳房位于两侧胸部胸大肌的前方,其位置亦与年龄、体型及乳房发育程度有关。成年女性的乳房一般位于胸前的第2~6肋骨之间,内缘近胸骨旁,外缘达腋前线,乳房肥大时可达腋中线。乳房外上极狭长的部分形成乳房腋尾部伸向腋窝。青年女性乳头一般位于第4肋间或第5肋间水平、锁骨中线外1cm;中年女性乳头位于第6肋间水平、锁骨中线外1~2cm。

  由于乳房的形态和位置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女性乳房的发育还受年龄及各种不同生理时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避免将属于正常范围的乳房形态及位置看作是病态,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思想负担。

  乳房的内部结构

  乳房主要由腺体、导管、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其内部结构有如一棵倒着生长的小树。

  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一腺小叶又由10~100个腺泡组成。这些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围,腺泡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多个小乳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多个小叶间乳管再进一步汇集成一根整个腺叶的乳腺导管,又名输乳管。输乳管共15~20根,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于乳头,称为输乳孔。输乳管在乳头处较为狭窄,继之膨大为壶腹,称为输乳管窦,有储存乳汁的作用。乳腺导管开口处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狭窄处为移形上皮,壶腹以下各级导管为双层柱状上皮或单层柱状上皮,终末导管近腺泡处为立方上皮,腺泡内衬立方上皮。

  乳头表面覆盖复层鳞状角质上皮,上皮层很薄。乳头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成。平滑肌呈环行或放射状排列,当有机械刺激时,平滑肌收缩,可使乳头勃起,并挤压导管及输乳窦排出其内容物。乳晕部皮肤有毛发和腺体。腺体有汗腺、皮脂腺及乳腺。其皮脂腺又称乳晕腺,较大而表浅,分泌物具有保护皮肤、润滑乳头及婴儿口唇的作用。

  乳房内的脂肪组织呈囊状包于乳腺周围,形成一个半球形的整体,这层囊状的脂肪组织称为脂肪囊。脂肪囊的厚薄可因年龄、生育等原因个体差异很大。脂肪组织的多少是决定乳房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乳腺位于皮下浅筋膜的浅层与深层之间。浅筋膜伸向乳腺组织内形成条索状的小叶间隔,一端连于胸肌筋膜,另一端连于皮肤,将乳腺腺体固定在胸部的皮下组织之中。这些起支持作用和固定乳房位置的纤维结缔组织称为乳房悬韧带或Coopers韧带。浅筋膜深层位于乳腺的深面,与胸大肌筋膜浅层之间有疏松组织相连,称乳房后间隙。它可使乳房既相对固定,又能在胸壁上有一定的移动性。有时,部分乳腺腺体可穿过疏松组织而深入到胸大肌浅层,因此,作乳腺癌根治术时,应将胸大肌筋膜及肌肉一并切除。

  乳房大部分位于胸大肌表面,其深面外侧位于前锯肌表面,内侧与下部位于腹外斜肌与腹直肌筋膜表面。

  除以上结构外,乳房还分布着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对乳腺起到营养作用及维持新陈代谢作用,并具有重要的外科学意义。乳房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腋动脉的分支、胸廓内动脉的肋间分支及降主动脉的肋间血管穿支。乳房的静脉回流分深、浅两组:浅静脉分布在乳房皮下,多汇集到内乳静脉及颈前静脉;深静脉分别注入胸廓内静脉、肋间静脉及腋静脉各属支,然后汇入无名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腋静脉等。当发生乳腺癌血行转移时,进入血行的癌细胞或癌栓可通过以上途径进入上腔静脉,发生肺或其他部位的转移;亦可经肋间静脉进入脊椎静脉丛,发生骨骼或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乳房的淋巴引流主要有以下途径:腋窝淋巴结、内乳淋巴结、锁骨下/上淋巴结、腹壁淋巴管及两乳皮下淋巴网的交通。其中,最重要的是腋窝淋巴结和内乳淋巴结,它们是乳腺癌淋巴转移的第一站。乳房的神经由第2~6肋间神经皮肤侧支及颈丛3~4支支配。除感觉神经外,尚有交感神经纤维随血管走行分布于乳头、乳晕和乳腺组织。乳头、乳晕处的神经末梢丰富,感觉敏锐,发生乳头皲裂时,疼痛剧烈。此外,在行乳腺癌根治术时,还需涉及臂丛神经、胸背神经及胸长神经的解剖。

  乳房的发育经历的不同时期

  乳房是哺乳动物共同的特征,一般成对生长,两侧对称。人类乳腺仅有胸前的一对,来源于外胚层。自出生后,乳房的发育经历幼儿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绝经期等不同时期。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变化中,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差异很大,受其影响,乳房的发育和生理功能也各具特色。

  幼儿期中,在新生儿期,由于母体的雌性激素可通过胎盘进入小婴儿体内,引起乳腺组织增生,故约有60%左右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天,出现乳头下1~2cm大小的硬结,并有少量乳汁样物质分泌,随着母体激素的逐渐代谢,这种现象可在出生后1~3周自行消失。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切勿用手挤压乳头,以免造成感染。我国有些地区流行着这样的风俗,即新生儿出生后一律挤压乳头,否则认为会造成乳头凹陷,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造成乳头凹陷的原因是胚胎时期乳腺发育异常,而不是因为没有挤压乳头。在婴幼儿期,乳腺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腺体呈退行性变,男性较之女性更为完全。自青春期开始,受各种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女性乳房进入了一生中生理发育和功能活动最活跃的时期,直至绝经期。在经历了青春期之后,乳腺的组织结构已趋完善,进入了性成熟期乳腺。在每一个月经周期中,随着卵巢内分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乳腺组织也发生着周而复始的增生与复旧的变化。妊娠期与哺乳期是育龄妇女的特殊生理时期,此时乳腺为适应这种特殊的生理需求,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自绝经期开始,卵巢内分泌激素逐渐减少,乳房的生理活动日趋减弱。

  乳房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哺乳:哺乳是乳房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乳房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哺育后代的器官,乳腺的发育、成熟,均是为哺乳活动作准备。在产后大量激素的作用及小婴儿的吸吮刺激下,乳房开始规律地产生并排出乳汁,供小婴儿成长发育之需。

  (2)第二性征:乳房是女性第二性征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讲,乳房在月经初潮之前2~3年即已开始发育,也就是说在10岁左右就已经开始生长,是最早出现的第二性征,是女孩青春期开始的标志。拥有一对丰满、对称而外形漂亮的乳房也是女子健美的标志。不少女性因为对自己乳房各种各样的不满意而寻求做整形手术或佩带假体,特别是那些由于乳腺癌手术而不得不切除掉患侧乳房者。这正是因为每一位女性都希望能够拥有完整而漂亮的乳房,以展示自己女性的魅力。因此,可以说,乳房是女性形体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参与性活动:在性活动中,乳房是女性除生殖器以外最敏感的器官。在触摸、爱抚、亲吻等性刺激时,乳房的反应可表现为:乳头勃起,乳房表面静脉充血,乳房胀满、增大等。随着性刺激的加大,这种反应也会加强,至性高潮来临时,这些变化达到顶点,消退期则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可以说乳房在整个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那些新婚夫妇及那些性生活不和谐者尤其重要的是,了解乳房在性生活中的重要性,会帮助您获得完美、和谐的性生活。无论是在性欲唤起阶段还是在性兴奋已来临之时,轻柔地抚弄、亲吻乳房均可以刺激性欲,使性兴奋感不断增强,直至达到高潮。

  影响乳房生理功能的内分泌激素

  乳房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因此,乳房的生长发育及其各种生理功能的发挥均有赖于各种相关内分泌激素的共同作用。如果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激素分泌紊乱,或各种激素之间的平衡失调,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乳腺的状况及其生理功能。

  (1)对乳腺发生直接作用的激素

  雌激素(estrogen,E):主要由卵巢的卵泡分泌,肾上腺和睾丸亦可分泌少量雌激素,妊娠中后期的雌激素则主要来源于胎盘的绒毛膜上皮。雌激素中生理活性最强的是雌二醇(E2)。在青春发育期,卵巢的卵泡成熟,开始分泌大量的雌激素,雌激素可促进乳腺导管的上皮增生,乳管及小叶周围结缔组织发育,使乳管延长并分枝。雌激素对乳腺小叶的形成及乳腺成熟,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有完整的垂体功能系统的控制。雌激素可刺激垂体前叶合成与释放催乳素,从而促进乳腺的发育;而大剂量的雌激素又可竞争催乳素受体,从而抑制催乳素的泌乳作用。在妊娠期,雌激素在其他激素如黄体素等的协同作用下,还可促进腺泡的发育及乳汁的生成。外源性的雌激素可使去卵巢动物的乳腺组织增生,其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雌激素还可使乳腺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