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缺陷让人“小刺激大反应” - 健康之初


心理缺陷让人“小刺激大反应”

核心提示:为何一位大学生,会因小事而情绪失控,挥刀捅死同学?犯罪心理学认为,“应激性犯罪”的成因,主要是受外界刺激和内心心理缺陷而促成的。何样的心理缺陷,会让其如此“小刺激,大反应”?这和“挫折教育”的缺失,有无关系?

  为何一位大学生,会因小事而情绪失控,挥刀捅死同学?犯罪心理学认为,“应激性犯罪”的成因,主要是受外界刺激和内心心理缺陷而促成的。何样的心理缺陷,会让其如此“小刺激,大反应”?这和“挫折教育”的缺失,有无关系?

  采访专家: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 张纯

  1、应激状态下瞬间犯罪了

  个案1:16日21时许,蒋某自习归来,未带宿舍钥匙便敲门求助,正在打游戏的袁某本想过一会开门,听到蒋某的不文明骂声后,便不予理睬。蒋某以为宿舍没人,取钥匙回来,进宿舍后发现袁某在内,遂生气发生争吵,厮打中,蒋某用手扣住了较瘦弱的袁某的头,袁某拿起水果刀吓唬蒋某,蒋某不理,袁某情绪失控,当下挥刀怒捅,致蒋某失血过多而死亡。

  袁某的同学说他,无论是性格还是人品都很好,平时和同学相处十分融洽。

  个案2:成都的一个路口,33岁的农民工小李与素不相识的一位女子发生了口角。吵骂越来越激烈,小李大怒动手,活活打死了那位女子。

  大家本以为小李是“当地一霸”,结果发现:他在当地的口碑极好,忠厚、老实,孝敬父母,从不与人争吵。他的杀人,让父母和邻居都感到不可思议。

  个案3:2009年6月23日下午5点多,南京某中学13岁的小蔡同学和小李同学在自行车棚里闹起了矛盾。小李同学因个子矮小,一时情急,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很短的水果刀”刺向了蔡同学,致其身亡。

  因行为人“失常和失控”而发生的案子,被犯罪心理学称为“偶发性的应激犯罪”,属于情绪性动机(又称感情冲动型犯罪)犯罪中的一种。

  其特点是

  应激:

  行为人在应激状态下(受到出乎意料的挫折或打击,如个案1袁某的头被死死摁住),让其极为愤怒、惊恐和无助,蓄积了极为巨大的负面情绪。

  爆发:

  犯罪人为摆脱这种应激状态,情绪强烈地爆发了,因情绪极为亢奋,出手力量很大,结果十分惨重。

  如,个案1袁某因瘦小被死死摁住,个案3小李同学也是因瘦小在打架中处于下风,但他们却竟都是一刀致人死命。

  后悔:

  “偶发性应激犯罪人”又称“瞬间犯罪人”。

  “瞬间犯罪人” 情绪性犯罪的过程,是情绪释放的过程。因其平时并不想侵害他人或社会,因此,待情绪平静下来后,立刻痛悔不已。

  如,“随后,袁某也吓坏了,赶紧叫来同学,并拨打了120。在送校医院治疗未果之后,眼见蒋某伤势严重,袁某再次拨打了报警电话,并协助将蒋某送往同仁医院。”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