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可以说几次
导语:我们小时候就常常听到家里的长辈不时气急败坏互相大吼要离婚;当我们走入“围城”的时候,也曾以“离婚”逼迫另一半就范。说“离婚”自然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但未必不伤感情。现代婚姻似乎越发的脆弱,这就更要慎说离婚,要把好婚姻的后门,毕竟婚姻不是儿戏。
吵架的时候“离婚”到底说还是不说?什么时候说?要说几次?都是问题。“围城”内的你对离婚这个词一定不会陌生,它是许多家庭的“常客”。
至于它出现的原因?大到“小三”侵入或是两人的宗教信仰不一样,中到婆媳不和或是生育问题,小到就仅仅是为了谁去做家务活。
自从妇女想到可以撑起半边天,就不时理直气壮地用“离婚”去逼迫夫婿乖乖就范,可是来自单位、家庭和社会风气的压力及本身对将婚姻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绝大多数夫妻尽管摔锅砸碗、恶语相向了一辈子都仍安然无恙,乖乖地待在“围城”里白头偕老。
而当独生子女成为婚恋大军的主力,“离婚”从口头到行动距离似乎越近了。曾有报纸报道,一对博士夫妇能为一个学术问题争得夜不能寐,最后一拍两散,分道扬镳。
令听者愕然;而更轻率的一对则仅仅是因为在谁去做饭谁去洗衣服的问题上无法取得一致,就毅然决然走出“围城”,这更让许多人为这一代年轻人担心。
独生子女的婚姻经历的考验似乎比他们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要严峻。两个人婚前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彼此性格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性都很鲜明。
妥协,是婚姻中无可替代的关键词,也是每对夫妻在婚姻中的必修课此时似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现代婚姻如此脆弱,说“离婚”更要加倍注意,毕竟婚姻不是儿戏。
家庭治疗宗师Salvador Minuchin曾说过,在他四十年的婚姻里,起码想过离婚二百次、捏死对方五十次,而婚姻能否维持,全靠能否度过这些难关。
连这位温文尔雅熟谙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大学者尚且会被婚姻逼得冲冠二百五十怒,我们这些整日为柴米油盐酱醋茶里奔忙的芸芸众生在这个基数上成倍上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离婚”是生气时的一句泄气话,是要挟时的一个杀手锏。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百试不爽的致命武器,“离婚”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会依次递减。
如果每次冲动都脱口而出要“离婚”,就可能产生两个后果:一个是伤害日积月累,成为对方心上一道深深的疤痕。
另一个是让对方产生“离婚免疫”,他如果常常听这句话,心里就可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认定这段婚姻不会长久,做好了离异的心理准备,真到了不愿挽回的那一天,他会走得比你洒脱。
对于婚姻,每一个站在婚姻门外的人都有过各种美好的期待,而大多数的期待往往会在现实之中碰壁,从而带来苦恼。如果找不到协调的办法,也无法调适自己的心情,矛盾就会愈演愈烈。
而气头上的一句“离婚”很有可能就是压死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气急败坏的你和他,很有可能为了面子一步步把婚姻逼入绝境。
反之,如果抱有妥协和包容之心,久而久之,能够正视、接受这些“不足”,承认现实,即使是还有很多失望的地方,婚姻也能维持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