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 孩子不能滥用 - 健康之初


益生菌 孩子不能滥用

核心提示:益生菌不是保健药物,更不是万能药。生长发育中身体健康的孩子,完全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不能滥用

  益生菌不是保健药物,更不是万能药。生长发育中身体健康的孩子,完全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益生菌。

  在我与家长的接触中,发现一些家长非常喜欢给孩子吃益生菌制剂,不管是孩子不爱吃饭、积食,还是腹泻、便秘、过敏性疾患,甚至体弱多病也要吃益生菌来增加抵抗力。益生菌几乎成了逢病必用、包治百病、无病强身的灵丹妙药。除了商家的大力宣传以外,一些医生也频频地向家长推荐益生菌制剂,使得家长走入滥用益生菌的误区。但是,对于滥用益生菌的危害和副作用却很少有人提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一、什么是益生菌

  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益生菌定义为: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

  地球上的微生物很多,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病毒,等等。与人体伴随终生的微生物恐怕就属细菌了。一个正常成人体内的细菌大约是1000万亿个,一个人体内细菌的重量为1千克~2千克。人体的细菌从数量上和功能上起最大作用的当属生活在结肠和直肠里的细菌了,胃和十二指肠几乎没有细菌。

  胎儿的肠道内是没有细菌的,出生后细菌很快从开放性器官——皮肤、眼睛、鼻子、耳道、口腔、上呼吸道以及肛门等处进入人体,到出生第三天,细菌数已接近高峰,逐渐立足、繁殖并建立微生态平衡。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因为母乳中含有乙型乳糖和低聚糖,所以肠道的细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

  小儿消化道的细菌有益生菌,像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也有致病菌,像沙门菌、志贺杆菌、葡萄球菌等;还有一些条件致病菌(又称双向性菌群),像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这些条件致病菌为数不多,但长期存在于肠道中,一般是无害的,但是如果小儿患有严重营养不良或者菌群失衡就可能引起疾病,甚至还会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感染性疾病。

  益生菌多为厌氧菌,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多为需氧菌。正常情况下,小儿体内细菌构成一定比例,其中厌氧菌——双歧杆菌占95%、乳酸杆菌占1%,其他厌氧菌占3%;需氧菌(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所占比例不足1%。体内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几乎是需氧菌的1000倍,因此可起到保护肠道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肠道益生菌含有各种酶,可以水解蛋白质,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纤维素,合成人体需要的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

  人体是一个可以自己生产益生菌的大工厂,吃进的食物经过肠道消化、分解和发酵,可产生大量的益生菌群,这是人类肠道与生俱来的生理功能。普通人对益生菌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多,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还能自行调整体内的菌群平衡。但是腹泻患儿由于微生态严重失衡,其中需氧菌与厌氧菌比例接近1∶1,因此肠道失去了厌氧菌的屏障和保护作用,所以腹泻发生。

  二、益生菌不是万能补药

  对于发育中的正常孩子来说,完全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益生菌,益生菌不是保健药物,也不是补药,更不是万能药。

  益生菌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使得抗生素不但杀死了致病菌,同时也杀死了与之同存的益生菌,因此需要补充益生菌以重新建立体内微生态屏障;另一种就是因为腹泻造成大量益生菌丢失,失去制约的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此时引发疾病,造成肠道菌群失衡,所以为之补充益生菌,重新建立肠道菌群平衡,维护肠道健康。即使应用益生菌也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不能长期使用。

  有人谈到益生菌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过敏性疾患,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等。事实是,经过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益生菌对改善哮喘病临床症状无任何功效。医学界对益生菌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疗效仍持质疑的态度。益生菌在异位性皮肤炎的治疗作用医学界还没有定论。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