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or晚长?家长们一定要分清!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早晚都会长个,哪怕现在矮点,也不要紧,很可能是晚长,大一点就好了。
其实,“矮小”和“晚长”可不是一码事儿。
>>>> “矮小”:在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的儿童群体中,个体身高比平均身高低2个标准差。 一般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婴幼儿期(3岁以下):生长速度低于每年7厘米; 儿童期(3岁~青春期):低于每年4~5厘米; 青春期:低于每年5.5~6.5厘米。 这组数值可以简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矮小症”。通常来说,在一个50名学生左右的班级里,身高倒数第一二名的孩子就可能存在矮小症。 >>>> “晚长”:又称青春期延迟,是指女孩在14周岁以后、男孩在15周岁以后尚无第二性征出现(如女性乳房增大、男性睾丸增大等),或女孩18周岁仍没有出现月经初潮。 个子矮小≠晚长个儿 身高不是凭空等来的,需要适时、适当的干预。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时间很短暂,时机很珍贵,家长稍有疏忽就可能失去帮助孩子长高的机会。 建议定时、定点、使用相同工具给孩子测量身高,然后画一个“生长曲线图”。孩子1周岁前,每个月都要测量身高;此后可每3个月测一次,最长不应超过半年。 儿童用药讲究剂量准确,用量不足不能及时控制病情,用过量又引起不良反应。 若孩子每年长个不足5厘米,就表明其生长速度比较缓慢,要及早就医,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孩子会“晚长”。 按骨龄来说,通常男孩达到15岁、女孩达到14岁时,身高增长就不在明显。因此,身高的最佳干预期是3~10岁。
孩子一旦疑似矮小,建议及早去正规大医院矮小专科进行检查,查明病因,对症治疗,谨遵医嘱,切勿听信各种广告,盲目购买市场上的增高产品。
医生一般会先给孩子做一系列正规专业的检查,例如先检测骨龄情况,做生长激素激发实验、性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垂体核磁等,找准病因,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然后对症治疗。
通常来说,治疗3个月后,如果身高能增长1.5厘米以上,就证明治疗有效,需要继续坚持,一年最多能生长18厘米。
>>>> 垂直类运动
适当的科学运动(尤其是垂直类运动)可以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加快骨组织生长,如:
婴幼儿可做主动或被动体操;
学龄儿童可做向上跳的运动,如跳皮筋、踢毽和各种球类;
青少年可做跳高等弹跳运动及全身性运动,如篮球、排球等。
>>>> 睡眠习惯好
不要睡得太晚,也不要让孩子醒得太早。家长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让孩子多睡会儿。
>>>> 少吃零食
家长是孩子健康的“守护者”,最主要保证孩子的营养均衡。优质蛋白和钙元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可以帮助长个。不要让孩子吃太多零食,以免影响主食的摄入。同时纠正孩子偏食的习惯。
>>>>吃饭八分饱
饥饿状态可以促进脑垂体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从而刺激儿童骨骼生长。因此如果给孩子喂太多不仅会喂出小胖子,还可能导致孩子长不高。给孩子喂饭,八分饱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