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就读于小学一年级的小王上课总是做些挤眉弄眼的小动作,因此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然而却屡教不改,反而更加频繁了,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总做这些小动作。
无奈之下,老师告知了小王的家长,家长带小王到眼科中心就诊,医生仔细检查后并未发现异常,用了一些眼药水后症状也没缓解。一个月后,小王的小动作更多了,不仅常常不自觉地挤眉弄眼,还做出一些呲牙咧嘴的怪相。直到后来小王来到儿童行为障碍门诊,才被诊断出是“短暂性抽动障碍”。通过针对性的积极治疗,两个月后终于戒掉了这些小动作。
专家介绍,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以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小儿抽动症多发生在5~10岁的男孩。为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的抽动发作。表现为眨眼、挤眉、龇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躯体扭动、手臂摇动或踢脚、下肢抽动等,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在一个时期以某一组肌肉抽动为主,表现为同一个症状;但在另一时期又表现出另一组肌肉的抽动,即症状的变化性。病程持续数月至1年。抽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对患儿学习和生活环境无影响,重者影响学习、扰乱环境,甚至不能在教室中上课。
儿童抽动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心理行为疗法
(1)消除诱因:短暂性抽动障碍中,特别是抽动时间不长的患儿,在行为约见中往往不难寻找出诱因。年幼儿童的诱因通常是看紧张的电视或录像节目、玩游戏机、耳闻目睹害怕的事物所致,因此,寻找诱因并消除它至关重要。
(2)详细分析心理因素:应对患儿病前的心理因素应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致病诱因,然后予以解决。年长儿童常因遭受意外,家庭冲突、学习压力太大而产生抽动。如各种矛盾的调整,家庭矛盾,父母、祖父母对小儿的过度要求和强制所造成的精神矛盾和紧张情绪必须予以解决。如有学校因素,应与教师联系协同解决。对属于无法解决的因素,则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儿分析精神诱因,找出正确对待的办法。
(3)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对患儿的父母说明此病的性质,不要惊慌失措,这样可消除由于父母的过分关注所造成的强化作用。父母对抽动常常过于担忧,应使父母了解抽动发生的诱因,合理安排患儿生活、学习和活动。对患儿的抽动症状不要提醒。指责和给予过度的关注,因为这样使患儿更紧张,对抽动的控制不利,而是对患儿的抽动应采取不予理睬态度,可使症状逐渐消退。多数病人经过数月后症状会自然消失。帮助患儿消除诱因,提供一个良好而又宽松的家庭环境。
采取肌肉松弛疗法、操作性处理法等可望取得良好效果。在患儿接受行为治疗时,要取得患儿与家长的合作,并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以协助治疗。
2.行为矫正
鼓励患儿自行控制抽动,采用正性强化的方法如奖赏其通过努力,克服并减少抽动,并且用放松的方法减少患儿的精神紧张,这对年幼儿童较为有效。
3.药物治疗
抽动症一般无需药物治疗,只有当抽动明显地影响患儿的运动和说话,干扰人际关系和课堂学习时,才给予药物治疗,
(1)消除诱因:扁桃腺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鼻炎、上感等有时为儿童抽动症的诱因。因此,首先应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
(2)氟哌啶醇(haloperidol,HAL):可阻断多巴胺受体。剂量0.02~0.05mg/(kg·d),从小量开始口服,0.25mg,2次/d,无效时逐渐加量,直至满意效果,使症状获得控制而无副作用。儿童可达1~6mg/d,本药易引起锥体外系副作用,其中以急性肌张力障碍及静坐不能最常见。大剂量应用还可致心肌损伤。为防止锥体外系副作用,可合用安坦或东莨菪碱。
(3)对严重焦虑患儿可加用地西泮(安定)(1.25~2.5mg,2次/d)。
本症在数月内可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部分患儿可迁延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