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待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 - 健康之初


怎么对待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

核心提示:有些家长反映,孩子越大越难管教,有时候叫他别那样子做他偏要做,也不讲理由,十分任性。应该怎么办?其实,这是小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家长们需要的不是严厉说教,而是要通情达理,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孩子长到2~3岁的时候,往往大人叫他们做什么事他们偏不做,叫他们往东,他们往西,无论什么事情都要用“不”来反抗,而且许多事情要自己来做,鞋子要自己穿,饭也想要自己吃,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也易发生争吵。孩子什么事都有自已的主见了,大部分事不讲理由,非要坚持已见去做,家长不同意就哭闹。其实这是孩子自发性良好的表现。

  其实,孩子这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反抗性”、“任性”,正是他独立意识日趋形成的时期,孩子已经进入了心理上的“第一个反抗期”,这正是一个自发性正在顺利发展的小孩儿的正常表现,做家长的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觉得头大。其实自发性就是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能力,自发性的顺利发育是培养孩子创造性的前提。受到父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的孩子,其自发性发育迟缓,往往被培养成“老实的好孩子”。儿童心理学家将淘气称作“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淘气其实对孩子自发性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2岁多的孩子已不爱在妈妈的怀里呆着,他们不满足于窄小的空间和天地,喜欢到处乱跑、四处乱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家长却觉得孩子太小,总是跟在孩子后面大声呼叫:“不要碰那个!在这里坐着!”或给予各种帮助,而孩子却难以忍受大人的管教和约束,极力想摆脱大人的监护。做父母的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并不是存心反抗,因为这样小的孩子还不懂得忍让和克制,他开始懂得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孩子这时的“反抗”,并不意味着不依恋父母、疏远父母,也不能仅仅用淘气来解释。这是孩子自发性、独立性萌芽的表现,是一种“积极的反抗行为”。

  那么,怎么对待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呢?

  1.别“以恶制恶”

  面对孩子的逆反行为,首先家长不必紧张,关键是不要“以恶制恶”,跟他对着干或是硬碰硬,这样的做法最终会导致恶性循环,造成更坏的结果。

  2.尊重孩子的想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处处约束、管制孩子,不要讲不能如何如何,而要给孩子讲清应该如何如何。孩子和家长同样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可行,家长可以帮助完善和提出合理化建议,共同商量,不压制或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过分压制孩子的反抗心,会使他们的判断力无法培养。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的反抗现象,成人应给予支持和理解,让孩子感到“我的独立是被承认的”,并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实在蛮不讲理,失去理性,家长应以平和的态度,坚定地予以制止,但不要当场啰唆地说教,那时他是听不进去的,事后可以和孩子谈心,防止负面情绪在孩子心里堆积,心生怨气,加重逆反。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