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生病别急着用药 小心这些用药误区
悦悦妈:宝宝4岁,在感冒初期是一发现症状就用药控制还是让其自身作抵抗?说到用药,哪些药品比较安全呢?
冀连梅:在国外,如果带生病的宝宝去看感冒,儿科医生多半不会给开任何感冒药。美国儿童感冒药说明书上都标注了限制使用的年龄段:2岁以下禁用,4岁以下不推荐使用,4~6 岁之间的儿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6岁以上的儿童才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自主使用。由于伦理学及其他条件的限制,不能够对儿童尤其是婴儿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所以制药商往往根据成人剂量,综合儿童体重与年龄因素后得出儿童剂量,但这些数字是推断结果,而非临床试验结果。并且,宝宝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肝脏、肾脏等各种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弱,所以很多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风险很大,无法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而且,儿童感冒药多为复方制剂,一种感冒药可以缓解很多感冒症状,如果孩子仅仅流鼻涕,那么药物里所含有的缓解鼻塞、咳嗽的成分对孩子来说就是附加的药物,完全无用,反而会给孩子小小的身体带来毒副作用。更有甚者,很多药品的商品名虽然不同,但其有效成分几乎是一样的(比如泰诺和惠菲宁,虽然是两种商品名不同的感冒药,但其所含的有效成分差不多),经常有父母不知这其中的风险,同时给孩子吃两种药,造成宝宝因药物过量而中毒。
但值得提醒的是,退烧药不属于感冒药,因此市面上用于退烧的儿童药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一般性幼儿急疹无须使用抗生素
图图妈:冀医生,我家孩子这已经是出第二次急疹了,有什么好药推荐吗?我们要如何做才能避免他再出现这种情况啊?
冀连梅: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宝宝得了幼儿急疹不会有任何并发症,不会发生胃肠道、中枢神经、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并发症,不需要用抗生素,只需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针对高烧,可以使用退烧药。首选的退烧药应该是对乙酰氨基酚,也就是家长们熟知的泰诺林,只有吃了泰诺林烧退不下来,才会考虑换用美林,也就是布洛芬。因为在布洛芬的说明书中,按作用排序应该是消炎、镇痛、解热,布洛芬的首要药理作用不是退烧,而是消炎,退烧的作用在最后。除了服用退烧药,比较适当的方法还包括给宝宝穿较为宽松的衣服帮助散热,鼓励多喝水,以及给宝宝洗温水澡辅助降温。
另外,幼儿急疹没有特殊治疗方法,除了采取适当的退烧措施外,尽量让宝宝多休息,并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给宝宝多喝温开水或果汁,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出汗过多时,需要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很多父母想预防为主,但幼儿急疹属于可以自愈的良性疾病,所以不需要特别严格的预防措施,也没有可以预防的疫苗。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无症状的成年人是主要传染源,很难预防。唯一能做的是加强与宝宝亲密接触的成年人的个人卫生,尤其勤洗手。避免带宝宝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也很重要,要经常保持居室通风换气。同时,要提高宝宝自身的免疫力,注意饮食营养均衡,以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
热性惊厥,多无不良后果
涵涵妈:我女儿有次发烧,等我转身去拿体温计,她突然手握拳头,牙关紧闭,眼睛上翻,嘴唇发紫,手脚僵硬地抽搐。我大声呼喊她,才慢慢睁开眼睛,前后不过1分钟的时间,但到医院一检查跟一般感冒的孩子一样,就是低烧、有点咳嗽。做了脑电图也没有什么问题,医生诊断为“热性惊厥”,给开了退热药,就让我们回家了。但防疫站就不再给女儿打预防针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会对女儿造成什么影响。
冀连梅:单纯热性惊厥发作是一种良性无害的发作,不会损害宝宝的大脑。通常在体温超过38℃时,体温骤然上升或者骤然回落的过程中发生,常常发生在发烧的第一天。在6个月到5岁的宝宝身上很高发,尤其以12个月到18个月的宝宝高发。6月龄以前或者3岁以后首次发生热性惊厥的宝宝并不常见,需警惕其他疾病。
切记一个原则:应对热性惊厥不是人为停止惊厥,因为惊厥一般会自己停止,家长要做的是保持宝宝呼吸道畅通,同时记录发作时的表现和持续时间,如果可能用视频记录下来,这些信息对医生的后续诊断很有价值。
保持镇静,解开宝宝的衣物,不要掐人中,让宝宝侧躺在平坦的地方,防止嘴里的分泌物被误吸入气管。不往宝宝嘴里塞东西,惊厥发作中的宝宝不会咬伤自己的舌头,反倒是人为翘开牙齿塞进嘴里的手指、棉签、筷子、压舌板等物容易造成呼吸不通畅或者口腔损伤。
在整个发作过程中也不要急急忙忙抱起宝宝往医院跑,通常的发作不会超过2分钟。如果是第一次,发作停止后再去医院明确诊断。如果以前明确诊断患过热性惊厥,再次发作时持续时间不超过5分钟的,可以在家观察,超过5分钟要及时去最近的医院进行治疗,医生通常会使用安定注射或者肛门给药止惊厥,使用的剂量需要按照宝宝的体重进行计算。若在安定治疗的过程中惊厥控制不住,医生还会按癫痫持续状态使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等进行治疗,但单纯热性惊厥不会发展为癫痫。而且疫苗是宝宝最好的保护伞,只要在疫苗接种日宝宝没有发烧,没有生病,就可以正常接种。
(摘自《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冀连梅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