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孩子的身体语言
孩子一哭就要抱起来吗?为什么他会把摆好的积木猛然弄翻?当你批评他的时候,他反而伸手要求“抱抱”……怎么理解这些可爱的身体信号?
当孩子还无法熟练使用语言时,他的哭喊、微笑、动作、姿势等,就是和外界沟通的“信号”。
1、哭得惊天动地 宝宝的“信号” 宝宝一旦肚子饿或者感到不舒服,便会拼命地哭叫,每次都哭得惊天动地。如果妈妈因为什么事情耽搁了一下,宝宝的哭声会越来越大,常常让妈妈感到手忙脚乱。
他想“说”什么? 由于婴儿还不具备自理能力,因此当肚子饿或者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他就会陷入恐慌,并开始哭叫。而每次当他哭叫的时候,妈妈都会过来解除他的饥饿。于是婴儿便学会了把自己的不快和不舒服通过哭声表达出来。
在这过程中,时间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孩子能准确地觉察出信号和反馈,即哭叫和得到回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如果父母任由孩子长时间地哭叫,然后才给出安抚的回应,这会让孩子理解为:我必须大声地哭,长时间地哭,才能得到回应。
你可以这样做 及时回应孩子的哭声 在孩子还没有真正开始哭之前就给他喂奶,在他因为不舒服而发出第一声哭泣时抱起他,这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并非一定要“强烈的信号”才有效,他也可以用“微弱的信号”来进行交流。如果由着孩子哭叫,他会认为那些微弱的信号是无效的,就会养成大哭大闹的习惯。
TIPS 读懂孩子的哭声 哭是宝宝表达自己需要,向周围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父母需要读懂孩子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哭。
正常生理状态下,新生婴儿的哭声中常常可以读出以下几种内容:首先是饿了,要吃奶;第二项内容则是告诉家长“尿湿了,不舒服”;第三种则是受到惊吓。
如果是饥饿地哭 马上抱起宝宝,并用语言安慰宝宝:“哦,宝宝饿了,妈妈来了。”并及时给孩子喂奶。
如果是尿湿了 及时更换尿片。忽略孩子的哭声,总是不及时换尿片易使孩子产生冷漠心理。 如果是受惊吓而哭 紧搂宝宝,不时用面颊贴着宝宝的小脸,同时用语言安慰,给予宝宝安全感。
2、一转过脸就烦躁 宝宝的“信号”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妈妈或爸爸将脸完全转向孩子,孩子很容易就会平静下来;但如果你在照料他的同时还在做着其他事情,他很可能就会烦躁不安,开始哭叫或把头转到旁边去。等孩子稍大一点以后,当我们不与他面对面时,他还会用小手把我们的脸转向他。
他想“说”什么? 很多人都不知道,婴儿从一出生就喜欢看到照料人的整张脸,他更希望能够和你们有直接的目光交流。而不喜欢别人在照料他或与他说话的时候侧对着他,因为他要求的是全心全意的关注。
其实,我们成年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在跟我们说话时视线或脸转到别处,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
所以,当宝宝发现妈妈并没有全心全意关注自己时,他会哭闹着来引起你的注意,或者主动把头转开,以此来惩罚你。
你可以这样做 让他看到你完整的脸 和孩子进行交流、互动的时候,面对他,让他看到你完整的脸,全心全意地关注他,和他保持直接的目光交流。
注意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对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来说,只有在一定的距离内,他的眼睛才能看到人和物,超出了一定的距离就看不清,而太近了也什么都看不见。距离的界限在婴儿期间大约在20 ~ 25 厘米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距离会逐渐变大。
3、无聊时,会有哪些小动作? 宝宝的“信号”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常常会听到他这样说:“爸爸,我现在很无聊。”或者:“妈妈,陪我玩会儿吧!”
然而,对于那些还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而言,他难以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他的身体也同样会发出这样的信号,比如说两眼无神,目光呆滞,眼睛看起来毫无生气,这同样是孩子表达他极度无聊的信号。
他想“说”什么? 当孩子双眼无神的时候,表明这种无聊已经让孩子感到十分烦躁,甚至于无法忍受的地步了。 一个感到极度无聊的孩子会不择手段,以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注意,渴望得到刺激。
从而让有些成年人觉得,这孩子真吵,真麻烦!但实际上孩子不是爱吵闹,而是期望有新的刺激,获得新的经历,有新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 他最为期待的便是父母能够给他提供游戏的机会,帮助他消除这种无聊的感受。
你可以这样做 提供游戏机会 此时,爸爸妈妈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活,陪着孩子一起游戏或者提供新的玩具。一件玩具孩子一开始会很有兴趣,但时间长了新鲜感就没有了。
当他对于原有的玩具感到腻烦的时候,可以用另一些不熟悉的东西去唤醒他的好奇心。其实, 一个盆、一把汤勺、一块木头、一只塑料球、一个松果……任何东西对孩子而 言都是新鲜玩意儿,足以让他好奇地探索半天。
4、摔倒了回头看妈妈 宝宝的“信号” 在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最初阶段,一定要妈妈陪在身边,他总是要和你保持着目光交流。如果发现你不见了,他会用眼睛四处搜寻。如果遇到了什么事,比如不小心摔倒了,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回头看妈妈的反应。如果妈妈一副很放松的样子,他也会放松下来;如果妈妈慌了,他也会受到惊吓并且哭起来。
他想“说”什么? 当孩子学会了走路,他的活动空间也变大了,同时增大的还有他和母亲的距离。孩子与母亲的目光交流其实是为了消除空间的距离,但同时他也想弄明白“自己究竟可以走多远”。
在这个阶段,幼小的孩子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作出反应、给予指导。如果我们过分插手孩子的事,一再地不让他自己解决问题,甚至连最基本的尝试机会都不给他,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探索世界的机会。
与之相反,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探索和熟悉外界环境的自由和机会越多,他就越能更快地独立,也能够更好地得到成长与发展。
你可以这样做 给予信心和鼓励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多给予孩子自由、独立探索的机会以及鼓励和信心。当孩子独立行走,目光与你相遇时,你可以微笑地看着他,告诉他妈妈就在这里,这边很安全。
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你也不需要惊慌地急忙跑过去,这样往往会导致孩子哇哇大哭起来。你可以给孩子一个微笑,并鼓励他勇敢地自己站起来,告诉他其实他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应付。
5、我要表达我的感受 宝宝的“信号” 当孩子非常激动地跑过来,手舞足蹈,激动不已地告诉你刚才的感受时,如果你对此表示感同深受,他会感到很满足,继续高高兴兴地去玩自己的游戏;而如果你的反应是“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则会让我们的小探索家沮丧,甚至一声不吭。
他想“说”什么?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要求我们尊重他的感受的愿望也在不断增长。很多时候孩子跑过来无非是想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他希望你对他的高兴、生气或伤心等心情作出反馈,而且你会发现,他总是在试图重复表达他的感受。
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其实,当孩子学会了在什么情境中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时,他就可以预期在类似的情境中,别人会出现怎样的反应。
如果孩子的情感表达老是得不到反馈,那他就会“惩罚”你,把头转向别处,减少交流。如果多次尝试未果,他甚至会放弃和你进行情感交流。你看,通过情感表达来交际的能力就这样被放弃了。
你可以这样做 尊重他的感受 当孩子向你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应该尊重和认可它,并给出回应,让孩子从父母的反应中再次确认自己的感受,并知晓它们的意义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