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的亲子早教
俗话说得好: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
所谓早期教育,广义的理解是用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对0—6岁的孩子和0—6岁孩子的家长进行教育环境的影响;狭义的解释呢,就是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根据身心特点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环境的影响和教育。
通俗点儿讲,“天狗吃月亮”的故事听说过吧?蒙氏教育的要决就是,儿童都具备“有吸收力的心灵”。家长不小心制造了脏、乱、差、丑恶、龌龊的环境,或者无意中表露出不好的修养与品行,放心吧,孩子们就会像“天狗吃月亮”一样全盘吞掉的!
(一)今天,一岁两个月的禾禾会走了!
木木呢,小腿儿老是踢蹬,喜欢自顾自地拽着大人的手转呀转的,颇像个小小运动员呢。这孩子天生敏感,胆子却有点儿小,早就让大人捉住一条胳膊学习走路了,却迟迟不让撒开手。
我鼓励木木,用一盒黄桃味儿酸奶在前面逗引着。
眼看就要开步走了,临了,却一个人慢慢地蹲下,生怕摔着了自己。哎,没想到小东西的安全意识挺强哩!
母亲在旁边嘱咐道:“别太着急了,他胆子小哩!”
我赶紧冲着母亲掩嘴,意思是别当着木木的面说他胆子小。原因是听了这样的话,即便不胆小的孩子,也会变得胆小起来的。这就是我常常告诫家人的“心理暗示”作用。一定要以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宝宝们的点滴成长,可容不得半点儿忽视呀!
后来,我又仔细观察了母亲日常带孩子的一些细节,终于发现了导致木木“胆小”的原因。原来母亲有句口头禅,比如她要阻止宝宝们去做某件事儿,就会说出一个字:“训!”
我就严肃地对母亲说:“妈,您以后尽量少说这个字吧!”
一开始,母亲对我的所谓“理论”颇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自己带了孩子还不落好,真是有些冤枉老实人。在她看来,理论是理论,但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方能上升为理论。哪个人不是自然而然地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吃饭的,要那么多枯燥的“理论”干什么呀?!
我承认她老人家说的并非全无道理,而我的“理论”也常常在现实问题中受阻。比如,木木被母亲喂得体健仪庄,而禾禾由于我的放任和撒手而明显瘦一些。
但有一点儿不可回避,那就是,一代人和一代人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为此,我一口咬定胖瘦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禾禾、木木的心理成长速度;母亲却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哪,光知道亲孩子,根本不懂得怎样料理孩子!
无论如何,我一向主张,科学育儿不仅仅满足于吃、喝、拉、撒、睡等方面,还有更深刻的个体、文化、心理、遗传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引起重视。我想,母亲所谓的“自然而然”,也无非是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来下结论吧。
有好些父母因为工作忙或者其它的什么原因,将宝宝推给家里的老人们了事,以为这样就省事儿了,其实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总有一天会后悔的。因为有很多事实证明,大人们在童年时代欠了孩子的东西,等长大后也一定要偿还的。所以,我是“家庭第一、事业第二”!
“五一黄金周”,我们去二姨家,打算给禾禾、木木断奶。
可是,这些天我的乳房胀得生疼,像个大皮球似的,又硬又鼓。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了。
二姨给我买来了“回奶药”。
我没有吃。
终于有一天,我实在不忍心了。便从保姆怀里一把夺过禾禾,将他紧紧地抱在怀里。顿时,眼泪不争气地流出来……断奶暂时不成功。
母亲和二姨劝我离开几天,还说很多女人都是这么做的。何况母乳喂养到14个月了,对哪个宝宝都不存在歉疚感了;我呢,作为一个双胞胎的妈妈,能够坚持到现在也已经很不容易了!
老实说,我还在犹豫着。
国际母乳会、美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强力推荐:母乳喂养至少到一岁,最好到两岁!
我突然意识到,这次回老家断奶,并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再仔细想一想,别人的话也并非毫无道理。虽说最好是“自然断奶”,但天气越来越热了,再接着喂下去,母子三人都受罪;何况我们家是双胞胎,又早已“混合喂养”,奶水一直就不够吃的,基本上也接近尾期了。有些书上还讲过,断奶最好是在气候凉爽时,这样宝宝们才不易闹病。现在正值春末,气候宜人,断奶对三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这次我总结了经验教训,觉得问题出在“方法论”上,试想,从十月怀胎到母乳喂养,母子三人亲密接触了这么长时间,突然一下子要分开了,别说禾禾、木木,就是换成大人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受不了的。进而言之,断奶是走向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呀,如果断奶不当的话,会影响禾禾、木木将来人格的发育。
于是,我改变了主意,打道回府。
回家后,在老公的配合下,又采取了一个办法:逐渐减少每天喂奶的次数,由以前的三次改为一次,其余时间则用配方奶和正常的吃饭代替。
这样,白天我就尽量避免与禾禾、木木见面,到规定好的时间再露露面。
一开始,禾禾、木木不太习惯。
我偷偷地观察过几次,能感觉出他们正在四处寻找我的身影。又有好几次,我差点儿被小小的眼神捕捉到,但还是抑制住心头的跳动,坚持了下来。
大约十多天之后,禾禾、木木不再寻找了,也不非闹着吃妈妈奶不可了。
这时才发现,真正有失落感的是我这个当妈的。这会,是我自己嘲笑自己的时候啦!
为了验证禾禾、木木有没有忘记吃奶的事情,有一次我故意错开规定的时间出现了。
禾禾、木木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后来突然想起来了,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一股劲儿地对着我看呀、笑呀、蹦呀……那一瞬间,我放心了。
(二)最近又在出牙。可能是感到疼痛和不适了,两个宝宝都喜欢咬硬物。
老公特意买来了牙胶。可禾禾还是随口咬了木木的胳膊、小手、后背。
无奈,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把禾禾放在另一间屋子里,由保姆暂时看管,并且给他指出“咬人”是不可以的。
偏偏两个小家伙又分不开,只要醒着就非到一起不可。等到“悲剧”发生,即便我狂呼乱叫或者将他们强制分开也晚了。
怎么办呢?我觉得有必要让禾禾亲自体验一下“被咬”是什么滋味的。于是,有几次就抓起他的小胳膊轻轻地咬,然后问他疼不疼、以后还咬不咬木木。
可惜,我的办法还是没奏效。因为这次教训了禾禾,下次他早忘记了;反倒是我担心禾禾会不会因此而变得胆小——这孩子天性机敏活跃,如果有一天变了样儿可就惨了。
我又换了个法儿。每当木木被咬得青紫,我就把木木抱走,故意不理禾禾,让他一个人待在屋子想一想。次数多了,倒也起了一定作用。
不过我也知道,任何教育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这一时期,我除了耐心、合理地喂养之外,比如添加颗粒稍粗、富含纤维、添加果粒的辅食,还选购了合适的磨牙产品,如蔬菜磨牙棒和鱼形咬牙器等,以此缓解萌牙不适,锻炼咀嚼,并避免后天语迟、口吃、进食困难等现象的发生。
话又说回来,完全靠预防和制止是不可能的,因为宝宝们出手特别快,往往不等大人们反应过来,早就打了对方的手和脑。关键是,“灾难”发生后该如何收场呢?
后来,我又发明了一条“暂停”原则,是从老公带领宝宝们玩“红绿灯”受到启发的。记得父母在我小时侯也常说一句话:“过马路要小心,站在路边多停一分钟就没有那么多车了。”这个办法后来被我屡试不爽,那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问题适当缓冲一下,很快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每当禾禾、木木为某件东西争得不可开交时,我就打个手势,叫他们“暂停”一下,或者干脆各到一个屋子里去。果然,两分钟后他们便闹腾着“找哥哥”、“找弟弟”啦。原先的纷争烟消云散。
从这件事情我还总结出:幼儿之间还不懂得怎样正确地交往,大人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及时处理由于交往不当所造成的后果。时间长了,禾禾、木木从我的眼神和态度中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学会了如何向对方道歉,也学会了爱、容忍和同情。
双胞胎究竟有没有心灵感应呢?
意大利罗马市基因学与孪生学研究所所长季达博士认为:“孪生同胞携有相同的基因,而基因实际上就像是安装在人体内部的时钟,它驾御着身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他还指出,“基因钟”在理论上的解释是能够帮助人们揭示为何孪生者会同时患有头痛的。
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就特别细心地观察禾禾、木木的一举一动。比如,一个见另一个尿泡儿,自己马上就蹲下来,好像尿尿儿都会传染——尿个“螳螂”捉害虫,尿只“蓝猫”抓老鼠,尿个“恐龙”去孵蛋,尿条“小河”哗啦啦;再比如,一个见另一个哭了,也会难过地跟着哭,或者走上前,用小指头刮着对方的脸颊说道:“哥哥别哭,有我在!”还有呀,半夜里做梦“找哥哥”、“找木木”,在两个屋子里却经常同时醒来,就像无形中连了线似的,实际上是超感觉力的一种表现;一个遭到了大人的表扬,马上美滋滋地反问道:“哥哥?”直到大人又说:“哥哥也是个好宝宝”,这才罢休……因此,季达博士所言在我们家就是明证。自从禾禾、木木出生后,几乎每次生病都是一前一后、无一幸免的。这里面当然包括互相传染的问题,因为每次所患病痛完全一致;但即便将两个小宝宝隔离了,也还是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哟。
或许是天生,禾禾这孩子特别乖巧和善解人意,属于“情商”比较高的孩子。比如,每次一见我从外面回来,不用人吩咐,禾禾马上从鞋架上拿来拖鞋递给我,并主动把我脱下的鞋放回鞋架上;早晨见我起床,则立刻去给我找袜子,有时还非要帮我穿上不可;玩具则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有序的环境培养了低幼儿童的意志力……在机械、运动、组织等方面,木木显然是禾禾的“跟屁虫”,常常会抢了哥哥的东西,以致于禾禾非常恼火,一回头咬了木木的胳膊。再比如,大人要干什么,木木偏不干;说他“好宝宝”吧,非要纠正成“赖宝宝”不可;说他“听话”吧,非说自己“不听话”;早晨起来,总要蹬着小腿儿哭叫半天,“不要这个、不要这个”;光着屁溜儿就要穿鞋,还得穿旧鞋、不穿新鞋……不是因为偏袒,在木木的身上,最有效地保存了22个月宝宝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还有几件事儿不得不记录:木木做事时特别专注,喜欢看书,嘴皮子好使,大概也是与生俱来的。说话也比较早,基本上是木木说啥,禾禾也跟着“鹦鹉学舌”,不过流利程度比不上木木。这本无足挂齿,因为说话早的孩子相对敏捷,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比较好;而说话晚的孩子,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我们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
(三)“喂你一条小虫虫。”
“用粘胶把你的嘴粘住。”
“小姨是个搬仓鼠。”
“给爸爸穿上开裆裤。”
“用蜡笔把妈妈涂红。”
“把姥爷扔进黑水里,把姥爷变黑!”
“把姥姥变成一块儿冰糖,让我‘咯蹦咯蹦’地吃了!”
…………这是禾禾、木木发明的带有挑逗性和侮辱性的句子,用以表达他们那小小的愤怒和抗议。每每遇到不如意之事,禾禾、木木甚至会互相推一把、揪对方的头发、从背后搂住脖子之类,以此来渲泄内心不平衡的感觉。
跟很多家长一样,我从来没觉得禾禾、木木这样说、这样做有什么不妥之处,所以也并不过多地加以指责和限制。因为,在不到两周岁宝宝们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最初的爱与恨、愁与苦,这说明他们正在试着表达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情感;而学会“诋毁”,则是自我意识萌生的第一步棋。
特别是当禾禾、木木认识到语言的威力时,更会随时随地爆发出一些吓人的词儿:“开枪把你打死!”“必须把妈妈消灭掉!”“你走吧,我们不喜欢你!”“我把爸爸的脑袋拧下来!”……往往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会觉得这孩子很顽劣,一定是大人教育不够所致。其实不然,他们只是不会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罢了。
每当看着禾禾、木木咬牙跺脚,伸着手指头对来人说出这样的话时,我都得揪着心提请注意:这是幼儿心理成长中所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大人们没必要为此大动肝火,更不要以同样的口气和神态来吓唬、威胁。
我相信,两周岁左右的宝宝,无疑就是权威,敢于蔑视一切,否定一切的!如果大人们忽略或者错误引导了这种特殊的心理需求,很可能影响到宝宝将来的性格,严重的甚至受到扭曲。
事实上,童年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幸福和自由,宝宝们同样会有很多不安和恐惧。比如对一个物体或者一个事件的理解能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事物会出现在自己身边,也不知道这种东西对自己有没有威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宝宝们害怕的东西还会更多,一定要随时随地消灭掉,尽量不要在心灵上留下深刻的伤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心灵直觉。比如我一直认为,木木的内视角比较敏锐。有一回,看一套国外拍的动物光盘时,声音、色彩、场景都十分逼真,禾禾表现得很镇静,木木则害怕得不得了。
再比如去博物馆,禾禾拽着我一定要去二楼看皮影,木木则非要出去找爸爸不可。我便问木木:“有妈妈和哥哥陪着你不好吗?”木木还是不能接受。我只好转而劝说禾禾:“木木害怕了,我们把他带出去吧?”禾禾乖乖地顺从了。
作为父母,应该及时了解并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恐慌感”,给宝宝们勇敢和健全的心魄。如果不加以重视,说不定会使其性格受到扭曲呢。
为了从这小哥儿俩的字典里消除这种“害怕”,我就有事没事搂抱木木、亲吻木木,多跟他进行感情交流,效果不错。好几次我出门,木木跟禾禾一样大哭不止;夜里做梦也常常喊“妈妈、妈妈”,直至哭醒。
我还专门买来一本《小小枪迷》,告诉禾禾、木木,要是觉得有什么害怕的,就假装拿枪去打死那些大怪物吧。
去超市的时候,我就抱着禾禾、木木走到服装模特的跟前,看着它,一本正经地对它说:“你是假的,我才不怕你呢!”
还有一本书《我的身体》,里面详细介绍了人体结构。我就教育他们,打呼噜是怎么、怎么回事。至于那张“可怕”的光盘,既然木木害怕,我就干脆收了起来……有一次,禾禾竟然害怕黑着灯的书房。看到这种情况后,我没有立刻打开灯,而是抓着他的手,摸黑告诉他:“这不是我们的电脑桌吗?这是书柜、书桌、单人床……”
每当禾禾、木木假想出一种危险来,告诉我“妈妈,如果……了,我该怎么办?”那我就教给他们:“去,对着身边那个人说:‘你走开,我是最厉害的!’”或者,我把他们带到一面镜子前,严肃地说:“镜子呀,你知道谁最厉害吗?是我!”
后来看了美国电视剧《小鬼当家》之后,禾禾跟剧中主人公学了一句话,面对坏蛋和邪恶势力说道:“‘快滚开,不然我把你的屁股打开花’!”
我赶紧拍手称快。
庆幸的是,禾禾、木木都是心理健康、活泼可爱的宝宝,因为我总是及时了解并防患于未然。我依稀感到,他们那小小的身上有一种力量正在一天天蓬勃壮大。
(四)“东方爱婴”的活动课。
教室里,木木说什么也不脱鞋,不跟小朋友们一起踩小苹果“走线”。
没办法,母亲只好抱着他旁听。
轮到“唱名字”时,老师和小朋友们全都扭着脸儿,冲着木木拍手表示欢迎。
木木不好意思了,干脆也扭着脸儿、闭着眼儿,假装没听见。这下可把大伙儿逗坏了……从这件事情我明白了,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我们大人没有必要强迫他非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再比如,在外头遇见邻居或熟人,如果宝宝们不愿意喊“叔叔”、“阿姨”、“姐姐”等,我也不会去强迫他们。因为我看到,每当让他们说“再见”或“byebye”时,他们都表现得很积极,这就说明孩子不是不懂礼貌,而是在礼貌的称谓或者场合上有所选择,而我们大人难道不应该去尊重一下孩子的意愿吗?
著名幼教专家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一书中讲道:“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热恋的恋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他具备了能力,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什么,以便检验自己。最后,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
当然,我对禾禾、木木的情绪发展和社交行为也存在一定的担忧。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吃着相同的饭菜,穿着相同的衣服,过着相同规律的生活,甚至于接受着同样的外来刺激,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