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整形美容大盘点TOP10
国人有关医疗的话题从未断过“香火”,而与时尚、娱乐新闻不离不弃的整形美容行业,在过去的一年更是热点沸腾,是非纷扰,抓人眼球。且容小编梳理一二,也“整”它个业内TOP10来看看!
TOP10:男士整容吹响“集结号”
整容不再是女性的专利,随着人们对整容认知度的提高,男性整容的比例也比前几年增加了很多。具上海地区少数几家整形医院门诊统计,2007年,男性整形患者约占所有整形患者的10%,同比增长超过5个百分点。
从男性的消费需求来看,他们选择整形基本上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形象,掩饰身体上某些部位的缺陷、减缓衰老,这与女性的整形原因大同小异,不同的是男性最普遍的整形部位集中在面部,尤其集中在双眼皮成形、隆鼻、除皱等面部小项目。形体方面如吸脂减肥项目,男性则很少做,而女性则做得比较多。虽说男人整形不像以前一样偷偷摸摸,但他们依然强调速战速决不露痕迹;另外,男士整容目的明确似乎也更为“功利”,他们普遍为了应付竞争日益加剧的就业、升职和事业交际。
TOP9:行业自律拒绝作秀
继浙江、广东整形行业协会推行诚信公约之后,2007年10月,北京市工商联成立专门机构“北京市工商联医疗美容整形业商会”,旨在规范行业,保护医疗美容整形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标准,做好服务。
行业自律不是一场秀。北京市工商联医疗美容整形业商会将针对北京的医疗美容整形机构进行星级评定,采用“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在新浪网上开辟专门的评审空间供网友、专家、会员进行公开评定,并从不同方面有奖征集大众认可的评判标准。整形行业近几年的诚信危机,也的确亟需像这样实实在在的行业自律“拨乱反正”。
TOP8:某女星红颜一怒状告某整形医院
就在国内、港台各大艺人明星们或被曝或自曝整形经历,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坦诚”和问心无愧的时候。某女星虽然屡遭质疑,但就是抵死不认自己曾经整容。某医院的宣传行径更使她红颜大怒,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开价索赔120万。本案目前还在进一步审理当中,注定要成为跨年度热点了。
TOP7:预付卡进军整形业
预付卡实际上是一种辅助性货币,其英文译名为Paid Card。随着预付卡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更多印有精美图案的塑胶薄卡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也引发的预付卡行业的激烈竞争。
电话预付卡、移动预付卡、旅游预付卡、索迪斯就餐卡、OK卡、集利卡、斯玛特卡……翻开你的钱包,就知道它们在你的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不同的卡也需要创新自身的营销方式。在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银行推出联名卡之后,被公认为预付卡行业老大的OK卡甚至开始“染指”整形界,率先与上海某知名整形外科医院达成合作,吸纳其成为特约商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预付卡进军整形界,也表明如今的整形美容不再是个别人、明星大腕们的专属需求,已成为更多现代人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TOP6:心理整容比生理整容更重要
美国哈佛大学比尔·琼斯教授在一项与美丽相关的经济学研究调查中发现,相貌平平的女性,薪资比美女低约15%;就业机会比美女少30%。从社会伦理或美学的角度看,人们可以对人造美女有不同的看法。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把自己变成美女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但接下来的数据又表明,整形人群中有30%左右都有心理问题,即使是成功的整容也不能幸免。
2007年整形行业的一大趋势便是重视手术前后的心理健康。因为整容而产生的不同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整形者对自己的容貌缺乏正确的判断,由此产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正规的整形医院也越来越强调术前的充分沟通术后的心理辅导。专家普遍认为,“心理整容”比生理整容更重要。
TOP5:整形、变性节目被叫停
2007年年中,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禁止策划、制作和播出群众参与的各类整容、变性节目。作为一起在整形行业有影响的突发事件,一时之间引起轩然大波。
近两年来,在电视上直播整形过程的节目在国外非常红火,如美国三个被认为非常成功的节目:美国广播公司的《改头换面》(ExtremeMakeover)、MTV频道的《我想要张明星脸》(IWant AFamousFace)以及福克斯电视网的《天鹅》,三个节目的收视率都十分可观;而在国内,华娱卫视的《美丽起义》、湖南经视的《天使爱美丽》等,知名度也颇高。
广电总局的“死命令”与其看作苛刻研制,不如理解为规范化引导。整形手术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非人人可接受,蝶变的阵痛也需要承担风险的勇气。部分节目确实夸大了整形之后的美丽而疏于对求美者作出必要警示,有一定的误导嫌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