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强求性别角色 - 健康之初


不强求性别角色

核心提示: 宝宝的性别行为特征并不是其性别本身决定的,而是父母的态度决定。引导孩子了解男女有别与男女平等教育并不冲突。

  不强求性别角色

  宝宝的性别行为特征并不是其性别本身决定的,而是父母的态度决定。引导孩子了解男女有别与男女平等教育并不冲突。

  大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哭着跑回家对我说:“我是学校踢球踢得最棒的,应该由我来做队长,可是他们说,女孩子不能当队长。”

  有一次,KBS广播电台的《家庭教育咨询》节目中有位母亲打来电话咨询,说她的儿子特别喜欢玩过家家,她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会像女人一样只会做些琐事,跟不上社会的步伐。

  还有一次,我访问某个幼儿园,当孩子们正在讲述自己如何过周末时,有一个男孩非常自信地说:“我去大伯家玩过家家了。”这孩子觉得过家家非常有意思。但年轻的老师却说:“男孩怎么能玩过家家呢?应该玩男孩子的游戏。”结果那个男孩子马上觉得不好意思了,耷拉着脑袋回到座位上。现在,虽然说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不少变化,但仍然有性别歧视观念的存在。

  那么,男性和女性行为特征的差异是什么时候确定下来的呢?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的?

  婴儿心理学家鲍尔认为,性别概念并不是受到了性别本身的影响而形成的,而是父母的养育态度影响了性别概念的形成。戈登伯格和莱维斯发现,是父母在无意识地纠正孩子行为中的性别特征:当女孩做出了被认为符合女性特征的行为时,就会加以鼓励:而一旦出现男性行为时,则不是纠正就是非难。男孩则反之。也就是说,父母一般会根据自己认为正确的性别特征来养育孩子。所以说社会上的男女差异化意识是在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传达到孩子头脑中的。

  宝宝的性别差异在什么时候表现得最多呢?美国心理学家摩尼认为,孩子在1周岁时就已经出现了行为上的男女性别差异,3周岁是差不多都学会了性别差异。摩尼还观察了先天性带有两性特征的宝宝和他们的父母。大部分父母一开始就以自己认定的性别标准来养育孩子。本身是男性,但看起来像女性的孩子,一般都被按照女性的标准来养育,所以这些孩子养成了女性的行为特征。3周岁以后当父母发现错误。想把孩子的性别行为特征纠正过来时。发现为时已晚,他们的女性行为特征已经无法改变。

  宝宝的性别行为特征并不是其性别本身决定的,而是父母的态度决定。这一点对我们的启发很大。

  儿童专家认为,当女孩有男孩性行为特征或男孩有女性行为特征时,他们的理解能力是最高的。

  应该摆脱女孩必须有女孩样,男孩必须有男孩样的固定观念。如果父母对打破这种观念不是特别重视,孩子无意识当中也会形成这种观念,那么社会上男女的差别就无法消除了。

  引导孩子了解男女有别与男女平等教育并不冲突。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引导孩子适当地懂得一些男女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是需要的。但也应指出,父母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男女平等的意识,这一点至关重要。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性别特点,兴趣爱好与能力特长都不一样或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并不由他们的性别所决定。如果父母及周围环境给孩子提供自由驰骋的机会和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就会对自己有信心,能从里到外地接受整个的自己,包括性别、长相、个-性、能力等等。他就会大胆地、积极地去探索、培养他的潜能,从而走上良好的发展路程。

  对孩子来说,从小就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是不公平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不应该因为孩子的性别让他们连机会也得不到,他们应该得到和能力相匹配的机会。敞开孩子嬉戏玩耍和阅读学习的空间。孩子乐意或可以尝试的事,只要没有害处,就尽量放手让他去做。不要以性别为由去阻碍他的探索。让孩子拥有最大的空间自由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以此为荣。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