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了解什么是B超检查
B型超声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几年发展很快,它已经成为现代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
超声诊断起源于40年代。50年代初期,A型超声诊断法应用于临床,不久B型、M型和D型超声相继问世,70年代,B型快速成像技术兴起,80年代初,脉冲及彩色D型超声研制成功。而今彩色显像的成功,使心脏、动静脉、淋巴管和胆管等声像图更加逼真,一目了然。
近几年,介入性超声渐渐普及,体腔探头和手术中探头的应用,扩大了诊断范围,也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水平。比如,食道探头、阴道探头、胃及十二指肠探头、尿道探头、腹腔探头和宫腔探头以及直肠等等。 B超对受检者无痛苦、无损伤、无放射性,且可重复使用,深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在临床应用方面,B超可以清晰地显示各脏器及周围器官的各种断面像,由于图像富于实体感,接近于解剖的真实结构,所以应用超声可以早期明确诊断。比如:眼科诊断非金属异物时,在玻璃体浑浊的情况下,可显示视网膜及球后病变。对心脏的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粘液病的非浸入探测有特异性,可替代大多数心导管检查。它亦可用于小血管的通断、血流方向、速度的测定可广泛应用。早期发现肝占位性病变的检出已达到1厘米水平。还可清楚地显示胆囊胆总管、肝外胆道、肝管、肾上腺、前列腺、胰腺等等。B超检查能检出有否占位性病变,尤其对积液与囊肿的物理定性和数量、体积等相当准确。对各种管腔内结石的检出率高出传统的检查法。对产科更解决了过去很多难以检出的疑难问题。如既能对胎盘定位、羊水测量,又能对单胎多胎、胎儿发育情况及有否畸形和葡萄胎等作出早期诊断。
然而,B超也有其目前难以克服的局限性。首先是它的穿透力弱,对骨骼、空气等非常难达到深部,所以对含气性器官,如肺,肠胃等难以探测,对成人颅脑的诊断也较X线、CT逊色。目前的仪器,对1厘米左右的肿瘤组织不易检出,故超声检查阴性;并不排除1厘米左右的肿瘤病灶的存在。其次,由于反射法中发生屡次重复反射以及旁辨干扰出现假反射现象,因而有时易造成误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