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的中西医治疗及饮食禁忌 - 健康之初


阴道炎的中西医治疗及饮食禁忌

核心提示:细菌性阴道炎的治疗,包括细菌性阴道炎的西医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中医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外治法。

  细菌性阴道炎的治疗,包括细菌性阴道炎的西医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中医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外治法。

  1、细菌性阴道炎的西医治疗:

  (1)灭滴灵口服每次0.2g,每日3次。连服7天。也可阴道给药。

  (2)四环素口服每次0.5g,每日4次口服,连服7天。也可同时阴道给药四环素,每日2次。孕妇忌用。

  (3)泰利必妥口服每次0.2g,每日2次,连服7天。

  (4)磺甲硝咪唑,是一种硝基咪唑药,口服每日1次,每次 1g,饭后服用,连服15天。

  (5)氨苄青霉素口服每次0.5g,每日4次,连服7天。

  (6)先锋霉素口服每次0.5g,每日4次,连服7天。使用以上任何一种药物,同时还应以 0.5%乳酸或醋酸溶液作阴道冲洗,以恢复阴道内酸性环境,抑制该菌的生长。

  2、细菌性阴道炎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细菌性阴道病主要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理,按照不同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肝经湿热证和脾湿下注证两型予以辨证施治。

  (1)肝经湿热证:白带色灰或色青灰,有恶臭味,或伴有外阴瘙痒,常有口苦、口渴、气急、心烦、舌红、苔黄、脉弦滑。这是由于肝胆湿热下注,湿热毒邪流注于肝脉,故白带色灰或色青灰,有恶臭味,或伴有外阴瘙痒。口苦、口渴、气急、心烦、舌红、苔黄、脉弦滑均为肝胆湿热之候。治疗宜清泻肝胆湿热。常用方药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10g 黄芩10g 柴胡10g 栀子10g 车前子10g 泽泻10g 木通 10g 当归10g 生地 15g 淡竹叶10g 生甘草6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后混合药液,早晚分服。

  方解: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清泻肝胆湿热,车前子、泽泻、木通清热利湿,当归、生地滋阴清热、活血化瘀,淡竹叶、生甘草清心降火、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泻肝胆湿热之效。如白带恶臭者,加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外阴瘙痒者,加入苦参10g,地肤子25g。

  (2)脾湿下注证:白带质稀,量多,纳差,乏力,脉虚,舌淡。这是由于脾气不足,脾不运湿,湿邪下注,故白带质稀,量多。纳差、乏力、脉虚、舌淡均为脾气不足之候。治疗宜健脾利湿。方药宜参苓白术散加减。

  方药: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20g 白扁豆30g 薏苡仁30g 败酱草30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后混合药液,早晚分服。

  方解:方中以党参健脾益气,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健脾利湿,败酱草解毒化浊,全方共奏健脾利湿之效。伴有血虚者,加入当归10g,鸡血藤30g;白带量多者,加入芥穗炭10g,炒苍术10g。

  3、细菌性阴道炎的外治法:无可质疑,用药液冲洗阴道,是重要的治疗方法。细菌性阴道病是由于加特纳菌感染阴道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而一些外用冲洗剂可以直接杀灭细菌,并能够冲洗掉分泌物,减轻炎症的反应。

  常用的冲洗剂有:

  (1)中药冲洗:野菊花20g,苦参10g,地肤子25g,苍术10g,水煎取汁100mL,冲洗阴道,每日1 次。

  (2)洁尔阴:取该药100mL兑入适量的水中,冲洗阴道,每日1次。

  (3)皮肤康溶液:稀释40倍冲洗阴道,每日1次。

  细菌性阴道炎的饮食禁忌

  1.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包括辣椒、姜、葱、蒜等,多食易生燥热,使内脏热毒蕴结,出现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肛门灼热,前后阴痒痛等症状,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2.忌海鲜发物。腥膻之品,如虾、桂鱼、黑鱼、带鱼、黄鱼、蟹等水产品可助长湿热,食后能使外阴瘙痒加重,不利于炎症的消退,故应忌食。

  3.忌甜腻食物。油腻食物如猪油、肥猪肉、牛油、羊油、奶油等;高糖食物如糖果、甜点心、巧克力、奶油蛋糕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会增加白带的分泌量,并影响治疗效果。

  4.忌烟酒。吸烟会使本病加重,这是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动脉血与氧的结合力减弱,酒能助长湿热,故应当禁忌,同样,含酒饮食如酒酿、药酒等均不宜饮用。

  5、注意饮食营养。宜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防止合并尿道感染。

  患本病后饮食要多食清淡的食物,不饮酒,不抽烟,不食辛辣之物,多食具有淡渗利湿的食物,如冬瓜、西瓜、赤小豆等有利于本病的康复。

  下面介绍两首食疗方法,供读者参考。

  (1)鲤鱼赤豆汤(《外台秘要》)

  组成 鲤鱼1条,赤小豆60g。

  用法 鲤鱼去头、尾及骨头,取肉与赤小豆共煮至豆烂。分2次服用。

  适应证 用于白带多,湿热有毒者。

  (2)茯苓粳米粥(《家庭食疗手册》)

  组成 茯苓30g(研末),粳米30~60g。

  用法 先将粳米煮粥,半熟时,加入茯苓末,和匀后,煮至米熟,空腹服用。

  适应证 中医辨证属脾虚湿重者。

    健康之初(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