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美容院骗招 规避整形风险 - 健康之初


案例分析美容院骗招 规避整形风险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整形需求的增加,一些美容院也非法开展整形项目,使很多求美者上当受骗,造成整形失败。

  虽然近年来国内整形美容行业发展迅速,但行业相关制度法规的建设却呈滞后状态,这让一些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美容馆老板有投机倒把的机会,他们在不具备相关条件的情况下纷纷开展整形项目,给无辜的消费者带来了外貌和心理的双重创伤,造成整形失败。下面案例形式详细介绍美容馆吸引顾客的伎俩,以示警戒。

  鼓动顾客充值后美容馆突然消失

  近期一家媒体连续报道了某美容院“以卡圈钱”的事件,多名消费者表示,他们在美容馆工作人员的鼓动下办卡,卡内金额还未用完,美容馆就突然消失,去其他连锁美容馆消费却遭到拒绝,其实,这是目前不少美容馆常用的伎俩。

  刘小姐介绍,她去年年底在一家美容馆办了一张会员卡,当时冲了20000块钱进去,现在仅消费5000元左右,这家美容馆就悄无声息地不见了。后来刘小姐持卡到其它连锁美容馆消费均被拒绝,“办卡时这家美容馆说可以帮我做隆胸、吸脂等手术,我看到价格便宜就存了20000块钱进去,现在才做了一个小小的双眼皮手术,而且效果还不好,他们就不见了。”

  市民李女士也是某美容馆的会员,在办卡的一段时间后,这家美容馆装修并改了名字,等到再开业时,李女士的卡却无法继续使用了,对方表示需要交1179元转卡费才可以在新店里继续使用原来剩余的2800元会员卡,“这就是她们故意设计好的,真的是后悔”,李女士气愤的说道。

  以“免费”为诱饵诱导消费者

  如今很多美容馆经常推出“免费护理”、“低价体验”等优惠措施吸引消费者,曾在一家美容馆“体验”过的市民秦小姐称:“再也不相信什么低价体验了,那些美容师一定会让你做一两个项目。”

  据秦小姐介绍,她是看到一则“免费”的广告才去了一家规模很小的美容馆,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告诉她可以免费体验双眼皮手术,随后将她带到一个小房间,给她注射麻醉后做了手术,术后令秦小姐哭笑不得的是美容馆的人只帮她一只眼睛做了手术,另一只却没做,“她们说是免费体验一只,要做另一只得交3000块钱,我当时听到气炸了,但没办法,她们软硬兼施的态度和很多天花乱坠的说法让我还是把钱给了她们”。

  据一位曾经在美容馆打工的朋友爆料,用一些超低价格体验甚至“免费赠送”等方式把顾客吸引进来是美容馆的惯用招数。只要顾客进来,她们总会有办法说服顾客办卡或者做一些项目,很多小美容馆员工上岗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怎么忽悠顾客。

  拒绝提供发票,顾客维权困难

  根据相关部门规定,工商部门介入协调经济纠纷需以发票为准,没有发票就难以确认交易行为,深谙此道的某些美容馆为了便于“赖账”和逃避监管,在顾客交费时常以各种理由拒绝向顾客开发票。

  张女士前不久在一家美容馆做了隆胸手术,总计花费5万元左右,没想到术后却出现了胸部不对称的情况,事后张女士找到美容馆老板讨要说法,并要求赔偿,可对方却不理会,认为手术不成功的原因是张女士没做好护理,后来张女士找到当地工商局,希望工作人员能对这起纠纷做出处理。然而由于在交费时美容馆没有提供发票,导致张女士在维权过程中证据不足,只能自己吃哑巴亏。

  假专家欺骗消费者

  很多消费者在求美的过程中对安全和效果看的很重,她们希望为自己主刀的医生是权威专家,一些美容馆老板正是看到这点,常以“专家”的幌子让消费者上钩。

  市民周女士的经历让她再也不相信美容养生店里的“专家”,今年夏天,她利用午休的时间在公司附近的一家美容馆接受了注射“瘦脸针”治疗,“当时店员跟我说为我做治疗的‘医生’是国内‘权威专家’,她们高薪请过来的,安全和效果绝对能得到保障,我看到是‘专家’,也没多想,就交钱接受了治疗”,可令周女士没想的是,她的大饼脸一点都没瘦下来,这还不算,在注射后,她的脸上还长出了一些红点,十分瘙痒。

  在某美容馆办理过美容卡的李女士也认为,店里的工作人员别说是专家了,连“专业”都很难保证,李女士介绍,自她做美容养生开始,店里的工作人员因为待遇不好换了一个又一个,“这么频繁地换人,这些人真的专业么?”

  现象解析:分类界限模糊是主因

  随着如今整形人数不断增多,美容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生长”,市卫生局相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监管角度讲,美容机构根据是否具有医疗性质分为两类,具有医疗性质的美容机构,一般冠以“某某美容整形医院”等名,在开办时须严格遵循医疗机构审批流程,在日常监管中遵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其进行管理,此类机构一般比较正规。另一类美容机构不具有医疗性质,主要是以生活美容为主,为个体经营单位,在开办时只需办理普通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证件即可,这一类美容机构并不在卫生部门的监管范围内。由于二者分类界限并不是很明确,某些不具医疗资质的美容馆常“打擦边球”,擅自扩大经营范围,这种行为虽然不合法,但在时下却很常见。

  对于一些美容馆在不具备专业条件的情况下开展整形项目,宣称“免费”招揽顾客的“恶习”,市消协一名工作人员认为,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经营者以免费试用的名义招揽消费者,然后劝说她们消费是一种变相的强制消费行为,但消费者很难掌握这种行为的证据,给维权带来很大困难。

  编辑点评:规避整形风险,首先还是要从自身入手,学会辨别真假广告,抵制诱惑,理智择医,选择正规整形医院接受整形。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