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整形遍地开花 失败案例惊心触目
美容业也需“整整容”
今年上半年,市“12315”共接到美容美发类投诉、咨询、举报225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医疗美容引发的投诉。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进行医疗美容需具备多项条件,而且必须取得由卫生机构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可开展相关业务。但据市卫生监督所监督四科的曹科长透露,截至目前,没有一家美容院拥有卫生部门颁发的这张许可证。
违规整形遍地开花,失败案例触目惊心。美容,是不是该安全至上?
美容后,笑得比哭还难看
年过不惑的赵女士提及自己的那次除皱遭遇,仍觉得不堪回首。2006年2月,她在某美容院强力推荐下,花3.5万元请整容高手“汤博士”在皱纹处埋了两道“金线”,两颊则各打了一针“肉毒素”。 手术后,赵女士一照镜子骇然失色:植入的“金线”线头都跑出来了,仔细一数有18根,乍一看像长了一脸白毛。更要命的是,整个面部肌肉都僵住了,不会笑了,拼命扯出一个笑容,那笑,比哭还难看。随后,赵女士到市二院美容整形科就诊,医生诊断,肉毒素注射到了笑肌里,导致肌肉麻痹不能活动。此时,“汤博士”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赵女士身心皆遭重创。
今年3月,“12315”接到了一位女士伤心的投诉,两年前,这位女士在护肤中心做了拉皮美容手术,店方承诺术后不留疤痕,可直至今日,她两边鬓角处仍留有明显的伤疤。
这些美容院共同的特点是,都没有卫生机构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美容业频频越界
医疗美容是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而生活美容是通过在面部施以各种手法按摩及膏、霜、粉剂来增强皮肤健康,延缓皮肤衰老,改善及美化面容的各种方式方法的统称。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包括吸脂、隆胸、穿耳洞、文眉、去皱等项目在内的美容手术只有美容医疗机构才可以进行。一般美容院的经营范围只是生活美容范畴,即皮肤护理、修眉等。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美容院在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频频越界。在劳动西路上的一家美容院,门口的招牌写得颇为吸引人:“一次性去各种色斑,永不反弹”、“高分子隆鼻,自然如真”、“10分钟无痛双眼皮”。当记者问店员什么是高分子隆鼻时,店员支支吾吾,提到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时,店员一脸的莫名其妙。在同济桥附近的一家美容院,记者看见门口的招牌非常醒目:“一次性祛遗传性雀斑,签约拍照,无效退款。”至于一些大型社区附近的小型美容院、理发店,随处可见“漂唇”、“文眉”、“双眼皮”等招牌。
小心美容陷阱
有关部门对医疗美容市场也多次展开过专项整顿,可美容院违规整形如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逃避检查,一些美容机构甚至练就了一身“打游击战”的好本领。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区分医学美容与生活美容,美容师一番吹嘘后,就晕乎乎被牵着鼻子走。更有消费者听信“不开刀、无痛苦”、“不手术”可以完成美容整形的宣传。一旦出现问题,这些美容机构要么玩太极踢皮球,要么恶言相向,消费者反正只有吃亏的份。
看来,为避免上当受骗,消费者自身也得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盲从广告,认真了解化妆品、消毒程序、美容师资质,对自己的美容行为,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要真正擦去美容业的尘埃,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合作、联合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