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耳朵这些习惯要改改
杭州市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李勇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人的听力高峰值在30岁左右,过了30岁,就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年纪大了,听力自然会衰退,但如果注意保养,及时治疗,这个过程是可以减缓的。
所以,保护听力,从30岁之后,就要格外重视。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呢?李勇医生和宝庆付医生都提到了,耳朵保健其实和饮食、生活起居有很大关系,日常生活中,以下几个不良习惯最好能改一改。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1、没事儿喜欢掏耳朵。
医生表示,耳屎其实不是“屎”,它对耳朵有着保护作用。一个人没有耳屎,远比耳屎多来得糟糕。耳屎可以自行排出,所以不用那么嫌弃它。
2、爱去理发店掏耳朵。
在理发店掏耳朵存在不少隐患,首先棉签可能没有消毒;其次,耳道不是直筒的,深浅无法控制,万一店员不小心,很容易捅破鼓膜,直接损伤听力。如果实在有需要,建议去找专业医生帮忙。
3、煲电话粥超过40分钟。
打电话时间长了,一定要休息一下。如果不得不长时间通话,可以左右耳轮换着接听。
4、喜欢用耳机长时间听音乐。
医生建议,每次使用耳机不要超过半小时,而且最好选择杂音少的耳机,这样可以减轻听觉疲劳。和入耳式耳机相比,耳罩式的耳机更好一些。
5、边跑步边听音乐。
这是不少年轻人运动时的习惯。但医生说,边跑步边听音乐对耳朵损害很大。原因是运动时,内耳血供不稳定。因此最好不要戴着耳机锻炼身体。
6、经常去K歌。
不少人知道,突发性耳聋,常常跟疲劳有关。通宵K歌之后,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要注意休息。
7、游泳后,不把耳朵“晾干”。
耳朵进水如果不及时排出,不但会产生听力下降,还可能滋生细菌。游完泳后,你可以用棉签,或是干净的纸巾卷成条状,轻轻探入外耳道吸湿,将剩余的水汽吸出。
此外,李勇医生还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听力方面的问题。这类人群,要少吃高脂肪的食物,适当增强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