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偏爱”母婴传播 - 健康之初


乙肝“偏爱”母婴传播

核心提示:如今有了乙肝疫苗接种,乙肝对我们的威胁已大大降低,而现在日益成熟的母婴阻断技术又为预防乙肝感染多加了一道保险。但对这些有点特殊情况的家庭来说,还是得提高警惕,因为中国人的乙肝类型,特别“偏爱”母婴传播。

  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到来,一大波生育潮又在逼急。在许多家庭准备迎接自己的第一个或者第二个宝宝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其中有一些特殊家庭,需要特殊帮助。

  那就是父亲或母亲中有一方感染乙肝病毒,甚至已经是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

  虽然说,如今有了乙肝疫苗接种,乙肝对我们的威胁已大大降低,而现在日益成熟的母婴阻断技术又为预防乙肝感染多加了一道保险。但对这些有点特殊情况的家庭来说,还是得提高警惕,因为中国人的乙肝类型,特别“偏爱”母婴传播。

  采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韩国荣

  中国人的乙肝“偏爱”母婴传播

  我们知道许多疾病都有家族史一说,乙肝也不例外。如果父母一方感染了乙肝病毒,甚至身为一个乙肝患者,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预防,那么孩子因为父婴、母婴的关系而感染乙肝的风险,肯定大大超过其他儿童。但问题并不这么单纯。

  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韩国荣教授说,他们在临床研究分析中发现,乙肝不仅容易因母婴传播,而且因为母婴才感染上乙肝的人,他/她的后代更容易因为同样的方式再度感染乙肝。

  不只是病毒本身可能代代相传,就连病毒感染的方式居然都代代相传了,这是为什么呢?

  韩国荣说,这就得从病毒的亚型和当事人的基因说起。

  “一般人只知道甲肝、乙肝、丙肝,可其实就说单一个乙肝吧,它也分为A、B、C、D等不同的亚型。在中国,乙肝患者及感染者以B、C两种亚型居多,而在欧美地区则以A、D亚型更为多见。”韩国荣说,这些不同的亚型可不只是名字上有所差异,病毒本身也存在一些差异,其中有一点,就是B、C两种亚型的乙肝病毒,更“青睐”于母婴传播,而A、D两种亚型的携带者或患者,即便产子,后代自然状态下被感染的几率也低于前者。

  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人要预防乙肝,更加要高度重视预防母婴传播。

  此外,从被感染者本人的基因型来说,因为母婴或者父婴而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本身说明其基因中就有易感性,而这种特质也可能传给孩子,所以他们的孩子因为母婴这样的方式被感染的几率也会高于一般人。

  控制病毒载量是最有效措施

  韩国荣教授告诉记者,他们一直致力于有效阻断乙肝病毒通过母婴传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临床来看,有一些女性即便接受了阻断干预,孩子还是被感染了乙肝。这些阻断失败的案例,让他们更加关注起对于不同人群中母婴传播的风险性评估。

  “大家接受一样的阻断治疗,为何大多数人成功了,但有些人就是失败呢?在他们身上到底存在什么风险因素呢?我们就是想通过研究找到这些风险因素。”韩国荣说。

  据介绍,要知道胎儿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能够取血检查,但这样一来可能影响到妊娠过程,增加流产风险;二来取血过程本身是有创的,又可能无形中增加胎儿被感染的风险。因此风险因素评估就更为重要,而前面提到的母婴/父婴传播家族史,其实就是因为病毒亚型和个人的基因型特点,成了一个重要的风险评估因素。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