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坏死
皮肤坏死症状起因
健康之初疾病库向您详细介绍皮肤坏死有哪些原因?为什么会皮肤坏死?皮肤坏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皮肤坏死是哪些疾病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考虑由嗜酸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的黏附分子能使嗜酸粒细胞不断得到补充。嗜酸粒细胞在内皮细胞处与细胞素诱导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型(VCAM-1)相结合,通过整合素晚期活性抗原4型(VLA-4)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型(ICAM-1)对嗜酸粒细胞移往内皮细胞起重要作用。通过嗜酸粒细胞释放白细胞五烯、C4及血小板致活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通过颗粒蛋白的释放,导致嗜碱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而产生病理变化。病理主要为真皮小血管坏死性血管炎。病理可见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坏死,整个真皮有嗜酸粒细胞浸润,有轻度或白细胞碎裂现象。真皮一般正常,偶见表皮内水疱或有嗜酸粒细胞浸润。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在血管壁及血管周围的细胞内外,均有主要基本蛋白与来源于嗜酸粒细胞的神经毒素大量沉积,并可见真皮中,特别在血管周围有肥大细胞(用肥大细胞胰蛋白酶染色) 增多。电镜检查可见小血管壁及内皮细胞有异常,有嗜酸粒细胞及游离的嗜酸性颗粒的黏附,并可见损伤的内皮细胞。嗜酸粒细胞可见胞质颗粒及细胞器丧失,核的染色质溶解。内皮细胞的异常有核固缩,细胞肿胀,线粒体破坏,细胞膜破裂等。在胶原束之间有变性大嗜酸粒细胞及游离的颗粒。用免疫过氧化酶染色,可见小血管内皮细胞有VCAM-1沉积,并有VLA-4阳性大嗜酸粒细胞黏附。真皮浅表累及血管VCAM-1呈强阳性。
皮肤坏死的可能疾病
可能疾病 | 伴随症状 | 就诊科室 |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无尿 、 内脏出血 、 皮肤坏死 、 血管内凝血 、 颅神经麻痹 | 血液科 |
复发性皮肤坏死性嗜酸粒细胞血管炎 | 皮肤坏死 、 指端出现Osler结节 、 全秃 、 血管过敏性炎症 、 血管性水肿 | 风湿科 、 中西医结合科 |
老年人阳性杆菌肺炎 | 皮肤坏死 、 支气管肺泡音 、 指甲宽而短(宽大于长) 、 指甲呈三角形 、 上呼吸道和口腔存在大量定植菌 | 呼吸内科 、 老年科 |
溶血性链球菌性坏疽 | 皮肤坏死 、 尿胆原增加 、 水疱或大疱损害 、 脏器衰竭 、 湿性坏疽 | 皮肤科 |
细菌协同性坏疽 | 皮肤坏死 、 湿性坏疽 、 下肢湿性坏疽 、 干性坏疽 、 皮下组织硬结 | 皮肤科 |
外阴烧伤、烫伤和化学损伤 | 剧烈疼痛 、 皮肤温度升高 、 皮肤坏死 、 水疱或大疱损害 、 红斑性烧伤 | 烧伤科 、 妇科 |
新生儿皮下坏疽 | 婴儿厌食 、 皮肤温度升高 、 皮肤坏死 、 新生儿腹胀 、 新生儿发绀 | 儿科 |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 皮肤紫癜 、 皮肤坏死 、 水疱或大疱损害 、 血痂 、 血疱 | 皮肤科 |
鼻疽 | 脓肿 、 不规则热 、 皮肤坏死 、 食欲缺乏 、 鼻黏膜溃疡 | 呼吸内科 、 消化内科 |
急性蜂窝织炎 | 皮肤弥漫性红肿 、 谵妄 、 窒息 、 皮肤坏死 、 捻发音 | 皮肤科 |
电烧伤 | 皮肤坏死 、 烧伤创面苍白或焦黄炭化 、 湿性坏疽 、 重度烧伤 、 心电图异常 | 烧伤科 |
皮肤病 | 皮肤紫癜 、 皮肤粘连 、 肛周皮肤潮红 、 皮肤弥漫性红肿 、 皮肤有瘙痒抓痕 | 皮肤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