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常见并发症 浏览数:40309
向您详细介绍川崎病有哪些并发病症,川崎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川崎病并发症
1、心脏血管系统侵犯
这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2、冠状动脉病变
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显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动脉瘤占21%。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内消退。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30%,临床心肌炎的存在并不预示冠状动脉受累。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与冠状动脉瘤有明确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男孩、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白细胞总数在30×109/L以上、血沉超过100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
本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累及其主干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见,其次为左回旋支少见。罕见孤立的远端动脉瘤。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①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②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③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为4~7mm。④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发生率约为5%,愈后不良。故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通常在发病4周内每周检查1次,以后2月、半年复查,然后根据病变程度至少每年复查一次。对有症状的病人及冠状动脉严重受累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检查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及远端病变。因导致端堵塞血管腔可发生一过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为:①有心肌缺血症状。②持续心脏瓣膜病变。③X-线平片示冠状动脉钙化。④超声心动图显示持久的冠状动脉瘤。
3、胆囊积液
可能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出现,多出现于亚急性期,可发生严重腹痛,腹胀及黄疸。在右上腹可摸到肿块,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证实。大多自然痊愈,通常不需特别的治疗,偶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或肠道出血。
4、关节炎或关节痛
发病两星期内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有文献报告甚至症状可持续达4个月之久。常发生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大小关节均可受累,约见于20%病例,随病情好转而痊愈。
5、神经系统改变
由于血管炎,在急性期本病可引起无菌性脑脊髓膜炎、面神经麻痹、听力丧失、急性脑病和高热惊厥等,临床多见,恢复较快,愈后良好。部分患儿颅压增高,表现前囱隆起。少数患儿颈项强直,可有嗜睡、双眼凝视、昏迷等意识障碍。临床症状多在数日内消失。恢复期则易引起的肢体瘫痪,遗留后遗症,但较为少见。
6、其他并发症
肺血管炎在X线胸片显示肺纹一增多或有片状阴影,偶有发生肺梗塞。急性期可有尿道炎,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及轻度蛋白尿。虹膜睫状体炎较少见。约2%患者发生体动脉瘤,以腋、髂动脉多见。偶见指趾坏疽。此外,还有肝功能指数上升、黄疸、腹泻、血清白蛋白降低等。除了心脏血管系统以外,其它器官组织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应该会逐渐消失。
川崎病的并发症
尿道癌 | 典型症状: 尿道流血 | 多发人群:男性尿道癌大多数系40岁以上,女性尿道癌多见于中老年人 |
女性尿道癌 | 典型症状: 尿道流血 、 尿痛 、 尿急 | 多发人群:多见于老年妇女 |
人流后妇科病 | 典型症状: 头痛 、 卵巢功能障碍 、 肠鸣音消失 、 急性病容 、 易倦感 、 下腹部反跳痛 、 膀胱刺激症 、 周身不适 、 腹肌紧张 、 下腹坠胀 、 脓血性白带 、 低烧 、 腰骶部酸痛 、 女性不孕 、 发烧 、 白带增多 、 失眠 、 食欲不振 、 下腹胀痛 、 输卵管粘连 、 宫颈粘连 、 子宫内膜异位 、 人工流产术后出血 、 心率增快 、 下腹压痛 、 恶露 、 盆腔瘀血 、 高热寒战 、 习惯性流产 | 多发人群:育龄女性多见 |
宫颈糜烂 | 典型症状: 颗粒型宫颈糜烂 、 乳头状宫颈糜烂 、 腰骶部或下腰部疼痛 、 霉菌感染 、 下腹坠胀 、 脓血性白带 、 女性不孕 、 下腹痛 、 白带带血 、 单纯性宫颈糜烂 、 宫颈黏液脓性分泌物 、 脓性分泌物 | 多发人群:女性,多见于青春期、生育年龄妇女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口服避孕药或妊娠期 |
盆腔炎 | 典型症状: 下腹局部疼痛 、 脓性分泌物增多 、 子宫压痛 、 霉菌感染 、 盆腔积液 、 下腹疼痛 、 下腹坠胀 、 腰骶部酸痛 、 女性不孕 、 盆腔沉重感 、 白带增多 、 月经期间腰疼 、 盆腔坠痛 、 小腹刺痛 、 下腹压痛 、 盆腔瘀血 | 多发人群: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