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瘤详细介绍
1970-01-01 08:00 来源:39健康网
毛细血管瘤占血管瘤的15.5%,但实际上发病率要高得多,因为部分毛细血管瘤不生长在显露部位,那么大家知道毛细血管瘤吗?下面就为你介绍。
1.新生儿斑痣(neonatal staining) 这类血管瘤是一种淡红色或浅蓝色的表皮变色,常位于头顶中线后、颈部、骶部,偶尔见于眉间皮肤,出生时即存在,一般数月至1岁内逐渐自行消失,新生儿斑痣一般不需治疗。
2.真皮内毛细管瘤(intradermal capil—lary hemangioma)这类血管瘤有3种临床变异型,常在出生时即存在。特点都是在真皮内呈现有成熟的内皮细胞组织型毛细血管。血管瘤的颜色从淡红到淡紫蓝,多位于感觉神经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部三叉神经区。
(1)橙红色斑或鲑鱼色斑(salmon-patch):是一种以橘红色到铁锈色的斑点,平坦而不高出皮肤表面。多数在前额、上眼睑、鼻孔周围、枕部或项部,出生时即存在,面积大小不一,手指压迫可暂退色。它与新生儿斑痣的区别,在于它位于真皮内,不会自然消失。对X线不敏感,不论用表面干燥法、冷冻法和摩擦法治疗,均无效。
(2)葡萄酒色斑痣(port wine stain):较橙红色斑颜色为深,呈暗紫色,毛细血管扩张病变位于真皮层中,但也累及较深的表皮下层,因此可产生出血的丘疹。在出生时即存在,很少再扩展,但往往在皮肤表面出现参差的点状角化过度病变,故有可能发生湿疹。葡萄酒色斑痣特别是在面部,因影响美观,使病人产生心理烦恼和思想负担。
过去曾采用摩擦法治疗,但疗效不佳。Conway应用改良的皮内注射染料法,对位于深层真皮葡萄酒色斑痣如配色适当可获得良好效果。
近年来,对面部的葡萄酒色斑痣多主张手术切除治疗,或32磷(32P)或90锶(90Sr)敷贴治疗。采用皱纹切除,皮下广泛潜行松解和正常皮肤前移手术。多数情况下,需做分期手术,当斑痣面积较大时,则需切除和植皮,供皮应选自有“红脸”反应区域,如颈部皮肤,这样就可与面部正常皮肤融合一体。
(3)蜘蛛形痣(spider nevus)或称星状血管瘤(satellite angioma):特征是从一个皮下中心小动脉,发出许多放射形扩张的皮下毛细血管,其形状酷似蜘蛛,痣的中央点隆起,一般细小如针眼,最大直径不过2~3mm,四周放射形血管长度可达0.5~lcm,痣的颜色多为鲜红,多见于面、臂、手和躯干上部,发生在脐部平面以下各部位罕见,压迫中央点可使血管瘤暂时消失,蜘蛛痣的数目可以很多,往往出现于3~4岁儿童,童年时并不多见,该病主要症状是并发出血,成年后出血倾向
显著增多。
儿童的先天蜘蛛形痣应与肝炎和肝硬化蜘蛛痣相区别。后者与雌激素的代谢改变可能有关。蜘蛛痣如不自然消退,可用细皮试针头刺入蜘蛛痣中心注射肿瘤灵药液0.5ml,使血管瘤营养血管栓塞坏死而治愈。也可采用激光治疗。
3.草莓状血管瘤(strawberry capillary hemangioma)又称幼年性毛细血管瘤(ju—venile capillary hemangioma)。这种病变不同于真皮内毛血管瘤,在于它有完全或部分自行消退的特点。该病较常见,发生率占新生儿的1%,通常在出生后最初几Et发现,也可能在出生后数周内只有极小的红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常高出皮肤表面,鲜红色,呈现许多小叶,因此取名草莓。多见于面部、颅骨皮肤和颈部。躯干部位较少见。它大小不一,多数在2~4cm之间,用手指压迫检查,色泽和大小无明显改变,偶尔血管瘤表面可发生溃疡引起出血,草莓状血管瘤通常见于1~4岁内,一部分患儿可自行消退,>4岁还可以消退,但进度极慢,超过此年龄者罕见有完全消失者。
对于不在显露部位的较小血管瘤,只需要严密观察,等待是否能自动消失,但对于重复损伤而发生溃疡,生长迅速或表面上皮角化,会产生继发感染和永久性瘢痕形成者,最好及早手术切除,或采用坏死疗法使血管瘤完全坏死而达到治愈目的。也可采用激光、冷冻、硬化剂治疗。用放射治疗也有很好效果。在显露部位首先采用放射性32P或90Sr贴敷治疗效果较好。
(1)Morgan斑:是一种细小、光滑、带淡红色的皮肤圆形斑点,一般生长于中年或老年人躯干或面部。数目可能很多,直径仅有1~2mm,有人认为肝硬化病人易生长此种斑痣。
(2)Osler-Rendu病:或称家族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多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具有显著的出血倾向,尤其是鼻腔黏膜的病变,常有大量出血。该病多认为是一种显性遗传性毛细血管异常,1931年Goldstein收集95个家族中,共有550例。经研究证实该病有明显的遗传性。病理检查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壁异常菲薄,往往仅有一层内皮细胞,直接处于向外肿胀变薄的表皮下面。
这类血管瘤通常可为多发性,是一种平坦或略隆起的红色或紫红色斑痣,形状不规则,一般直径在1~3ram之间,生长最多部位是手背(包括手指)和鼻腔黏膜,其次为面、舌、唇、足和胃肠道,也可见于耳廓、头皮、咽喉、颈、胸壁。指压试验可使颜变得苍白。这种病变极易出血,鼻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有时一日发生几次出血,打喷嚏、咳嗽均可导致出血,甚至在劳动中可有自发性出血,病人一般均有显著贫血,病变发生在胃肠道,可发生消化道出血,诊断较困难。如病变在身体其他部位者,较少有出血倾向。
可用激光治疗消除病变,也可用坏死疗法使血管瘤坏死。鼻腔严重出血时采用压迫或鼻填塞止血。最近有人用性激素治疗该病,效果也很好,不但使出血倾向降低,而且毛细血管扩张病变也逐渐皱缩,最后可以完全消失。
4.硬化性血管瘤(sclerosing hemangio-ma) 这是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瘤,一般发生于成人,多见于下肢,颜色棕红,发硬,形成稍为隆起的结节,大小不一,大蕾可达5cm,病理检查可见多数扩张的毛细血管,埋藏在大量的增生结缔组织中。可以用手术切除或坏死疗法治疗。
5.老年性血管瘤(senile ectasia,senile vascular nevus) 是一种后天性毛细血管扩张,多见于40~60岁,多发生在躯干部位,面部少见,一般直径在2~4mm之间,颜色鲜红,略为高出皮肤表面。一般可不处理,必要时可用坏死疗法治疗,或激光治疗。
6.肉芽性血管瘤(granulomatous he—mangioma) 或称化脓性血管瘤,肿瘤为密集的由不同程度扩张充血的新生毛细血管所组成。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其新生毛细血管在疏松的结缔组织内,有陈旧性炎性细胞浸润,肿瘤最外层多为扁平的表皮,基底部的表皮向内生长,类似衣领,形成短带,是一种呈粒状隆起的毛细血管瘤。颜色鲜艳如鲜肉,呈肉芽状。一般表面覆盖菲薄的表皮,肉芽性血管瘤多见于手指。病因目前还不明了,但可能是由小的刺伤炎症演变引起。肉芽系由一簇中央血管,周围环绕着很多的毛细血管芽所组成,肉芽有时有蒂,有时无蒂,基底平坦,极易出血。
以上所提到的的内容,都是经常遇到的血管瘤知识。那么在此也借以告诉患儿家属和治疗医师,只有科学合理地治疗,才能将血管瘤的发病率降到最低,那么血管瘤也是可以彻底康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