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毛细血管瘤的有关常识
1970-01-01 08:00 来源:39健康网
毛细血管瘤的有关知识大家了解吗?能够认识过早的认识到这些知识对以后的病情是很有帮助的。还不懂的朋友请听下面详细解说。
概述:毛细血管瘤是血管瘤的一种,较为常见,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一般可以分为新生儿斑痣,葡萄酒色斑(鲜红斑痣),蜘蛛形痣,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家庭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在过去分类中把鲜红斑痣列入毛细血管瘤,但在新的分类中,鲜红斑痣应当是微静脉畸形。其临床表现分别如下:
临床表现:
1、新生儿斑痣:又称橙色斑,常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但颜色并不加深,大多数在数月后自行消退,毋需治疗。
2、葡萄酒色斑:多见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躯干或四肢,呈淡红至暗红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而扩大,不会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发全身性异常如青光眼等。
3、蜘蛛形痣:细小如针眼,多见于面、臂、手、躯干部。
4、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能自行消退,常在1-4岁间消退。
5、家庭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多见于鼻腔粘膜,其次为面、舌、唇、手指等,扩张的毛细血管主要位于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仅有一层内皮与表皮相邻,病灶直径一般为1—3mm,不规则,平坦或隆起,红色或紫红色,加压时颜色变白。本症有显著的出血倾向,随侵犯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出血症状,如鼻衄、咯血、泌尿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诊断要点:
根据发病历史及临床特征,通常不难诊断:
(1)出生时即出现,病情随年龄而增长。
(2)皮肤表面呈红色,淡红色或紫红色,和正常皮肤齐平或突出正常皮肤;按压患处会退色,去压后恢复原状。
(3)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颜面,头颈部位。
发展过程:
毛细血管瘤的发展一般分三期:
增生期:出生后毛细血管瘤不断增生扩展,迅速向周围皮肤侵犯,增生期一般时间为6~10个月。
稳定期:毛细血管瘤增长速度逐渐缓慢,随着幼儿生长,缓慢增长,但增长速度仍比小儿生长快,增生和退化交替进行,一般时间为3~6个月。
退化期:一般1岁以后毛细血管瘤增长速度缓慢下来,部分毛细血管瘤开始退化,血管瘤内纤维脂肪组织增多,少数患儿在5岁时可以完全退化。 在退化过程中,毛细血管瘤颜色从紫红色或深红色转变为淡紫红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浅退变为灰色,外形由饱满隆起转变为扁平至皱缩,皮肤组织纤维化。毛细血管瘤消退后病变处皮肤可留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疤痕。大多数橙红色斑、葡萄酒色斑等不会自然消退,只有部分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在5岁以内可自然消退,超过5岁者很少有完全消退的。 如果毛细血管瘤病变范围扩大,表面颜色呈深紫色或深红色,瘤体增厚,说明病变在增生期,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病变部位在头面部或手脚部位且增长迅速,需特别注意,应及时治疗,以免增长过大或向混合型血管瘤及其他类型血管瘤发展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造成面部畸形或肢体残疾
并发症和后遗症: 以鲜红斑痣为例,早期主要是影响容貌,后期可呈瘤型发展,极少数患者伴有癫痫,血小板减少,骨骼肥大等情况。鲜红斑痣是没有办法预防发生的。但是有一些征兆是可以用来筛检是否合并其他异常的:
1.长在脸部的上三分之二: 要小心是否合并眼睛以及神经方面的异常。
2.长在肢体上: 如果肢体肥大,要小心骨骼肌肉方面的异常。
3.长在背部的中线: 要小心合并其下脊随内的血管异常。 长在上述位置,并不代表一定合并有身体内的异常,只是机会较高。
看完上述文章相信您对毛细血管瘤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望以上内容中有您想要了解的知识,在了解了毛细血管瘤的症状、病因后才能更好的做好毛细血管瘤的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