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i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i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钾盐药物等。

  

   i房室传导阻滞指的是患者的房室传导的时间变长,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可是每个心房仍然可以将激动传入心室,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为房室传导延迟。通过心电图观察,i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P-R间期可以达到或高于0.21s。

   i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

   i房室传导阻滞病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人,有的P-R间期可超过0.24s,中青年人发病率为0.65%~1.1%,在50岁以上的正常人中可达1.3%左右。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是其产生的原因,一些运动员中发生率可达8.7%。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钾盐、β受体阻滞药和钙拮抗药,中枢和周围交感神经阻滞药如甲基多巴、可乐定等均可致P-R间期延长。

   许多学者常把这类因素引起的P-R间期延长称为房室传导延迟,而不称为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良好。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风湿性心肌炎、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发生率为4%~15%,尤其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也见于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等。大多为暂时性的,可迅速消失或经过一段时间后消失。在老年人原发性传导系统纤维化是较常见的原因,呈长期、渐进性传导阻滞。

   i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有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诱发的房室传导阻滞多为一度或二度Ⅰ型,很少发生二度Ⅱ型,并不产生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以二度II型、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害形成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完全在希-浦系统内。希氏束电图证实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中段或下段者占35%,在希氏束上者占65%。陈新等(1997)指出未见到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或心房的报告。在体表心电图上,约29%的患者QRS波是窄的(≤0.10s),约71%的患者QRS波是宽的(≥0.12s)。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典型心电图特点每一个窦性P波均能下传心室并产生QRS-T波群。P-R间期>0.20s(成人);小儿(14岁以下)P-R间期≥0.18s。P-R间期大于正常最高值(视心率而定)。心率无显著改变时,P-R间期较先前增加0.04s以上,即使P-R间期在正常范围仍可诊断。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