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心室肥厚,心腔无扩大。HCM又称特发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diopathic subaortic stenosis,ISS)和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ym-metric septal hypertrophy,ASH)。临床表现多样化,是较大儿童及青少年猝死原因之一。小儿肥厚型心肌病包括一组不同病因的疾病,其特征是具有异常的不能解释的心室肥厚而心腔不扩大,以左心受累为主,右室心肌亦可受累,心室肥厚不对称、不均匀,心室腔变...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心室肥厚,心腔无扩大。HCM又称特发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diopathic subaortic stenosis,ISS)和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ym-metric septal hypertrophy,ASH)。临床表现多样化,是较大儿童及青少年猝死原因之一。小儿肥厚型心肌病包括一组不同病因的疾病,其特征是具有异常的不能解释的心室肥厚而心腔不扩大,以左心受累为主,右室心肌亦可受累,心室肥厚不对称、不均匀,心室腔变小,以左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组织学上呈现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的一组心肌疾病。 1869年由Liouville和Hallopeau首先描述了HCM。2003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及美国心脏病协会专家共识提出HCM的3种类型:①梗阻性一安静时压力阶差30mmHg;②隐匿梗阻性一负荷运动时压力阶差30mmHg;③非梗阻性一安静和负荷后压力阶差均30mmHg。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基本知识
是否医保: 否
别 名: 小儿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发病部位: 心脏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多发人群: 婴幼儿
相关症状: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 右侧束支传导阻滞、 心尖搏动弥散、 易昏厥、 电生理异常、 心脏结构异常、 窦房结病变、 心源性晕厥、 弥漫性脂肪变性、 心脏扩大、 器质性心脏病
并发疾病: 猝死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儿科
治疗费用: 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治愈率: 对症治疗,无法根治
治疗周期: >120天(终身治疗)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的相似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 | 典型症状: 畏光流泪 、 心房纤颤 、 易激动 、 凝视征 、 心尖部第1心音亢进 、 肠蠕动亢进 、 心尖搏动弥散 、 肌肉震颤 、 畏热 、 双肺水泡音 、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 突眼症 、 劳力性呼吸困难 、 肝脏肿大 、 多食 、 颈静脉怒张 、 肌性肌无力 、 巩膜充血 、 下肢浮肿 、 呼吸困难 、 眼眶疼痛 、 心动过速 、 疲劳 、 食欲异常 、 心电图异常 、 心悸 、 甲状腺肿大 、 呼吸异常 、 心脏扩大 、 心前区隐痛 、 心率增快 、 复视 、 心脏增大 、 脉压差大 | 多发人群:多在40岁以上,男女比例1∶2 |
结节病性心肌病 | 典型症状: 淋巴结肿大 、 左心衰竭 、 右心衰竭 、 干咳 、 呼吸困难 、 心动过速 、 肉芽肿 、 厌食 、 心脏增大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 | 典型症状: 血压高 、 垂体功能减退 、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 尿崩 、 室上性心律失常 、 湿啰音 、 精神变态 、 窦房结病变 、 唇厚舌大 、 颅压增高 、 气促 、 收缩期杂音 、 继发感染 、 精神萎靡 、 胸闷 、 下肢浮肿 、 腰酸背痛 、 心电图异常 、 嗜睡 、 心悸 、 糖尿 、 肥胖 、 传导阻滞 、 腰背酸痛 、 左心室肥厚 、 动脉粥样硬化 、 疲乏 、 心脏增大 | 多发人群:一般自20~30岁起病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 典型症状: 抬举性搏动 、 劳动后气急 、 收缩期杂音 、 端坐呼吸 、 收缩期震颤 | 多发人群:症状大多开始于30岁以前 |
酒精性心肌病 | 典型症状: 嗜酒 、 去首高血压 、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 肝淤血 、 颈静脉怒张 、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 端坐呼吸 、 室颤 、 下肢浮肿 、 不典型胸痛 、 假日心脏综合征 、 传导阻滞 、 心脏扩大 、 神疲乏力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