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怎们办? - 健康之初


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怎们办?

核心提示:颈动脉斑块就是指发生在颈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简单来说,就是脖子处负责运输血液到大脑的血管发生了堵塞,造成堵塞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斑块”。

随着“防未病”的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大家选择体检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颈动脉斑块是体检报告中最常见的异常结果之一,特别是中老年人。

 

很多人看到“颈动脉斑块”的第一反应就是“颈动脉斑块是什么?”“危不危险?”“要不要治?”“怎么治?”。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是什么?

 

了解颈动脉斑块之前,我们先了解颈动脉。

 

颈动脉,是位于颈部位置的动脉。在脖子的侧面,左右各有一支颈动脉的主干(颈总动脉),再继续从颈部上行至头部,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动脉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头、面、颈部,是大脑主要供血的血管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大脑提供新鲜的血液和氧气,维持大脑正常运转。

 

颈动脉斑块就是指发生在颈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简单来说,就是脖子处负责运输血液到大脑的血管发生了堵塞,造成堵塞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斑块”。

 

一般来说,斑块本身不会“跑来跑去”,或者“掉下来”,但是斑块如果不稳定或破裂,就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最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大脑。一旦发生斑块破裂、脱落,就可能造成急性脑梗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中风,严重时可以导致瘫痪甚至死亡,这也是不少颈动脉斑块患者焦虑的主要原因。

 

如何判断这个斑块会不会“跑”呢?

 

当大家发现颈动脉斑块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确定斑块的性质,到底属于不稳定斑块还是稳定斑块?也就是判断这个斑块会不会跑。

 

首先根据厚度诊断为IMT增厚或斑块

 

动脉管壁由内向外分内膜、中膜、外膜三层。其中内膜和中膜叠加在一起的厚度能被超声准确地测量,称为内-中膜厚度(IMT)。而IMT增厚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提示潜在斑块的形成。依据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1mm≤IMT<1.5mm,诊断为IMT增厚;IMT≥1.5mm,诊断为斑块。

 

如果体检报告只提示颈动脉IMT增厚,并不需要过分紧张,因为颈动脉本来就是一个自然老化的过程。年龄越大,发生的概率就越高,80岁以上人群,80%都有IMT增厚。

 

进一步评估斑块的性质

若IMT≥1.5mm,既形成了斑块,此时就需要判断斑块的性质,是“稳定斑块”,还是“不稳定斑块”。稳定性斑块:斑块表面光滑、形状规则、呈强回声或等回声。不稳定性斑块:斑块表面不光滑、形状不规则、呈低回声或无回声。也称易损斑块。如果检查结果中有“低回声”、“混合回声”的字眼,就意味着斑块很可能属于不稳定斑块,需要尽快医院就医。

 

再评估斑块所致颈动脉官腔狭窄程度

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依据狭窄程度分为4级:< 30%为轻度狭窄,30% ~ 69%为中度狭窄,70% ~ 99%为重度狭窄,> 99%为完全闭塞。

 

颈动脉斑块怎么治疗呢?

 

1、积极干预危险因素

 

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合并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140/90mmHg,如果可以耐受,尽可能控制<130/80 mmHg;

糖尿病:应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下;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适量补充叶酸。

 

2.根据病变程度选择治疗方式

 

在人群中,出现颈动脉斑块,根据病变严重程度,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三种方式。

 

一般来说如果是稳定斑块,又没什么危险因素,可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及血生化,如果没有变化或进展,可以暂不用药。如果有不稳定斑块且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危险因素,则建议药物治疗,主要以降胆固醇及抗血小板治疗。

 

绝大部分颈动脉狭窄都不需要手术治疗,当狭窄严重到一定程度影响大脑正常血液供应,才需要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两种:

l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适应于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无创检查狭窄≥70%或血管造影狭窄≥50%;或没有症状但血管造影狭窄≥70%。

l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即在颈部血管放支架,利用支架把狭窄的血管管腔给撑起来,与心脏冠状动脉放支架是一个道理。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