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胃养胃:脾胃病重在自我养护 - 健康之初


保胃养胃:脾胃病重在自我养护

核心提示:蔡淦教授介绍说,中医脾胃学说源远流长,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就对脾胃的生理、病理作了阐述,直至金元时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脾胃论》问世,遂形成独特的脾胃学说,后世医家在这方面又不断地有所建树。如李东垣创立了

  "脾胃学说"源远流长

  蔡淦教授介绍说,中医脾胃学说源远流长,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就对脾胃的生理、病理作了阐述,直至金元时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脾胃论》问世,遂形成独特的脾胃学说,后世医家在这方面又不断地有所建树。如李东垣创立了"内伤脾胃,百病始生"的观点,重点提出"脾气虚""脾阳虚",采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治疗各种内科杂病;清代医学家沈金鳌创立"脾统四脏"学说,总结了脾与心、肺、肝、肾的关系,认为他脏病变可从脾论治,寓有治本之义。

  中医脾胃学说在临床的应用可谓变化无穷,奇妙无穷。中医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痰饮水湿为患,周身上下里外俱有,随其侵淫部位不一,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凡咳、喘、呕、恶、悸、眩、胀、痛、满、癫、瘿、麻木、偏瘫、痹痛、腹泻、不孕、不育等五脏六腑之病,皆可因痰饮水湿而引起。如人们常见的老慢支,中医称为"痰饮",在临床上就常常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来治疗,其理论根据就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除痰之器";要知道,这个"痰"不仅仅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痰,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脂血症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属于中医"痰浊"的范畴,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来治疗,同样可取得一定的疗效。健脾法还可应用于治疗糖尿病前期、脂肪肝以及慢性肾脏病等等。

  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施治

  多年来,蔡淦教授致力于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颇多建树。

  蔡淦教授拿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做比较形象地分析:浅表性胃炎是胃炎的早期病变,胃镜下黏膜以充血、水肿为主,中医辨证为肝郁犯脾,脾虚生湿化热,以健脾、清热、化湿为治则;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特征是胃镜下胃黏膜以苍白、萎缩为主,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痰瘀互结为标,以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为治则。

  蔡教授介绍,中医治疗脾胃病强调"三观",即整体观、动态观、平衡观。整体观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动态观强调辨证论治,药方随患者的病情变化而变更,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方药,而应该"药随证转"灵活应用;平衡观即不偏不倚,只有保持这种状态,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除了脾虚以外,湿热比较明显;中期则有湿热和少许血瘀;晚期则多呈现瘀、痰、毒纠结的现象,治疗上当然要动态地看,根据胃镜检查情况结合临床舌苔、脉象等辨证,不断调整变化遣方用药。

  由蔡淦教授创制的"莪连颗粒",由莪术、黄连等组成,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总有效率为80。6%~87。1%。

  如何顾护脾胃:饮食有节、劳逸有度、心理平衡、勿乱用药。

  中医发展需要"与时俱进"

  50年前,脾胃病多以胃溃疡和感染性胃肠炎为主,而现在更多的则是"吃得太好""吃得太多"吃出来的脾胃病,如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还有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相应的中医诊疗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

  蔡淦教授强调说,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积极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并"为我所用",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脾胃病的临床研究。不能僵化地理解"辨证施治",不能固守着"一个枕头,三个指头"的传统诊断方式。

  毕竟,治好病,解除病人的痛苦是第一位的!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