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两岁后给就应该看牙医 - 健康之初


孩子两岁后给就应该看牙医

核心提示:宝宝乳牙龋齿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将近有三分之二的宝宝患有乳牙龋齿,虽然乳牙迟早会掉,但是如果不正确治疗对以后恒牙的长出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需要了解如何预防龋齿,专家提议儿童两岁后就应该定期检查。

  两岁的孩子也要看牙医?很多家长觉得不可思议,一是觉得孩子的乳牙迟早要换,蛀了牙也没关系;二是担心这么小的孩子不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

  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岁儿童的乳牙患龋率为66%,12岁儿童的恒牙患龋率也达29%,位居世界较高水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景向东认为,这和家长的防龋意识、防龋措施掌握程度密切相关。

  乳牙被蛀远非小事

  孩子都爱吃糖,长虫牙很正常啊!和老人说了好多遍,每天要帮孩子刷牙,他们就是不记得。长虫牙也不要紧,反正迟早要换的。其实我们身边有这样想法的家长还真不少。调查发现,多数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较贫乏,口腔健康态度较不积极,对他们所照顾的儿童的口腔健康有一定影响。部分家长对龋齿危害性认识不够,常以乳牙迟早要换掉、工作忙、治疗龋齿麻烦、小孩怕痛为借口,没有及时带领儿童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乳牙发生龋齿并非小事。家长应先正确认识龋齿的危害:局部影响包括咀嚼功能降低,恒牙的萌出时间、顺序改变引起牙列不齐,恒牙形态不佳,黏膜软组织损伤等;全身影响包括发音、美观及营养摄入等,前牙严重龋损可能造成儿童心理上一定压抑,颌面部和全身生长发育也会受影响,同时,龋齿转化为根尖周炎后可能发生灶性感染,与病灶牙有关的疾病有低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蛛网膜炎、肾炎等。

  六个月大开始刷牙

  刷牙是预防孩子龋齿的重要方法,那多大开始刷牙比较合适呢?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明确指出:6个月左右的婴儿可由父母用消毒棉纱布绕指蘸清水轻轻擦洗牙面,发达国家更是强调牙齿一旦萌出,就需要用纱布蘸水擦洗,即“出牙即刷牙”,待较多牙齿萌出后父母即可用小的软毛牙刷给孩子刷牙,指导幼儿规范刷牙程序,餐后、睡前刷牙,纠正不正确的刷牙姿势。

  甜饮料要用吸管喝

  孩子吃什么、如何吃也与龋齿的预防有密切关系。儿童夜间喝奶、睡前吃甜点或饮料是乳牙龋发生的最危险因素。入睡前进食甜点含糖量高,使口腔长时间处于酸性状态,菌斑pH值处较低水平,从而导致牙釉质脱矿,产生龋齿。

  许多家长对糖的含义并不清楚,只限制孩子吃糖块,而不限制饼干等零食,实际上,饼干等淀粉类食物也有一定的致龋性,而且还可增强蔗糖的致龋作用,因此,纠正儿童频繁进食的习惯、注意每次进食后的数分钟内刷牙或至少用清水漱口将有利于牙齿的保健,甜饮料尽量只在用餐时间饮用、缩短饮用时间、使用吸管等等。

  家长要让孩子吃蛋白质、钙、磷、维生素A和D等含量丰富的食物,可促使牙齿发育良好和坚固;适当吃些含氟食物:氟元素是保持牙齿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质,含氟的食物有莴苣、海带、海虾等;还可以有意给孩子吃些较为粗糙或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等。

  两岁起可开始就医

  最后,家长应带领儿童定期检查口腔,要求2~5岁儿童,每2~3个月查一次,6~12岁儿童每半年查1次,12岁以上儿童每年查1次,适时进行窝沟封闭,早期发现龋齿,早期治疗。同时,早期检查可避免龋齿、牙髓炎等引起的疼痛、肿胀不适,减少儿童首次看牙恐惧和不愉快经历,有利于以后进一步治疗。

  儿童的口腔健康实施计划是由家长制定和执行的,因此,儿童的口腔健康维护首先应从父母做起。

  建议

  “榜样作用”不可忽视

  有研究认为,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的学习过程被认为是儿童模仿家长行为过程,开始于婴幼儿期,其效果可持续到青少年期。所以,大人首先要为孩子“带个好头”,坚持每日刷牙、定期检查。还可以利用图片、故事、游戏等方式让儿童认识龋齿的危害,比如说“吃了饼干不刷牙,‘斑斑’和‘花花’会留在嘴巴里,在牙齿上打洞洞”,等等。

  知多

  从孕期关注

  宝宝牙齿健康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牙齿健康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乳牙的发育是从母亲怀孕第4—5周时开始,第14周时开始发生钙化,直到出生后1年内釉质完全钙化,母亲孕期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孩子出生后乳牙的健康。因此,在胎儿发育过程中,母体钙、磷、氟、蛋白质和维生素A、C、D缺乏以及低氧等,均可对乳牙钙化造成影响。同时,妊娠期的妇女生活规律改变,进食的次数增多,爱吃零食又偏爱酸甜食物及内分泌的改变,也易导致龋齿和龈炎的发生。因此,母亲应从孕期起保持良好的口腔习惯,预防母婴龋病的传播,加强对婴儿的口腔护理。

  受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景向东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