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忘事儿”背后的真相 - 健康之初


“常忘事儿”背后的真相

核心提示:研究表明,年龄与认知密切相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期一项针对上海城区3141名60岁以上常住居民调查发现,60~69岁组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损害程度重)的发病率为0.2%,而≥80岁组则高达1.9%。可见,年龄是是血管性认知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

  很多人都有过“忘事儿”的经历,像不记得钥匙放哪儿啦,忘记炉灶上正在烹煮食物啦,下午回忆不起午饭吃过什么等等。偶尔犯“糊涂”大家见怪不怪,但是你可知道,有时“忘事儿”可能是大脑出现危机的信号。

  脑是人类活动的司令部,认知是脑的一大功能。认知功能下降除了记性变差还可能表现为情绪异常、买东西付错钱、反应慢、说话单调、啰嗦、理解力减退、与其他人沟通困难、衣服鞋子正反穿错、做事拖延等。认知活动需血液提供养分,一旦脑血管异常、血液供应不足,脑细胞就会罢工,出现上述症状。那么这种血管因素的认知功能减退与什么有关呢?

  研究表明,年龄与认知密切相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期一项针对上海城区3141名60岁以上常住居民调查发现,60~69岁组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损害程度重)的发病率为0.2%,而≥80岁组则高达1.9%。可见,年龄是是血管性认知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俗称“三高”)这三个“血管杀手”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慢性损害,对认知功能的损害也不容小觑。长期高血压会降低血管壁弹性,血液通过时阻力增加,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高血压控制良好的话,此后发生痴呆的概率会大幅下降。高血糖不但会损害血管,还会使得血液变得粘稠,流动减慢,并且高血糖对细胞也有毒害作用。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目前的研究发现糖尿病导致痴呆的发病率升高2-3倍,现在已经有学者把糖尿病称作痴呆的“等危症”,控制糖尿病的病理改变对于预防痴呆有非常重要意义。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好比水管内壁生锈,时间一久,管道变窄,血流就不通畅了,引起脑缺血或梗塞,直接或间接的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三高”和一些心脏疾病,如房颤,可以引起卒中。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卒中病人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较未卒中者大大增加。吸烟、饮酒除了引起动脉硬化,也会增加卒中风险。卒中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卒中的病灶体积、数量及部位有关,因此神经影像学上发现卒中病灶后,应当咨询专业医师给出专业的答案,既可以做到重视,又可以避免过度的担心。另外,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会使得心脏功能异常,“泵”功能减退,流向大脑的血液也会相应减少,与认知功能损害也有关系。还有研究发现认知功能与文化程度有关——文化程度越高,发病率越低。遗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认知功能。

  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易防难治,一旦发生之后处理起来就相当棘手,所以重在预防。平日生活应注意饮食清淡,油盐糖能少则少;有条件者可以准备家庭血压计和血糖仪定时监测;勤于用脑,可以做一些增进认知的活动,如读书看报、画画、下棋等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适当锻炼,保持体重;有房颤、心律失常或者发生过卒中和(或)心梗的病人一定要及时就诊追踪病情。最后切记,豁达乐观的心态永远是一剂良方。

  人生是回忆,回忆需要健全的大脑作为保障。如果您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千万别大意,尽早就医,为人生赢得更多时间。

  指导专家:魏文石,,神经病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神经病学组委员、上海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上海第一届医药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编委,《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专家门诊:每周二上午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