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思耄耋如青春晚上如早晨 - 健康之初


蔡尚思耄耋如青春晚上如早晨

核心提示:蔡尚思(1905~2008年,享年104岁),著名史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福建泉州市德化县人。有人说“北钱南蔡”,“北钱”即是北京之钱钟书先生,“南蔡”便为上海的蔡尚思先生。

  蔡尚思(1905~2008年,享年104岁),著名史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福建泉州市德化县人。有人说“北钱南蔡”,“北钱”即是北京之钱钟书先生,“南蔡”便为上海的蔡尚思先生。

  蔡老年轻时曾师从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家。在著名的北京大学国家研究所就读时,王国维先生赞他的文章:“具有思致笔力,亦能达其所欲言,甚为欢喜!”梁启超先生也曾致函,赞扬他的文章:“具见精思,当可成一家言。”

  蔡老一生勤于阅读,笔耕不辍,以自己的耄耋之龄完成了很多对学界影响深远的著作。蔡先生一生的爱好是读书、写书,业余注意健身锻炼。作为一位百岁老人,其养生之道也备受人们关注。蔡先生为何如此高寿?有何秘诀?他曾经说:一是炼身,二是养心。对于蔡老来说,炼身、养心都是为他的学术生命提供条件。他曾说:“文人学者也很需要锻炼健身,以便延长其学术生命,因为学术生命是第一生命,肉体生命是第二生命,肉体生命只是手段,学术生命才是目的。肉体生命是为学术生命服务的,而不是为活命的。所以,不要做所谓的文弱书生,而要做业余体育家。这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

  蔡老以自己的勤奋和率真不但创造了学术生命的辉煌还创造了肉体生命的奇迹,这缘于他苦读不懈的生命动力,淡泊乐观的人格精神和独特的健身之法。

  以书为伴,年龄有老学元老

  蔡老虽然出身贫寒,蔡老虽然出身贫寒,但聪明勤奋、小时候在私塾时就熟读《四书》,《五经》。中学期间,他爱好文史,志向高远,常诵“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表述志向。说起蔡老的从学之道,还有一个故事。1925年,蔡尚思看到报载清华大学开办国学研究院招生消息,决定报考。但父亲和族亲不同意,百般阻止。父亲还买来一个女子胁迫他成婚,他以死抗婚,父亲终于让步,想方设法凑了100块银元,让他外出求学,如果不是蔡老的倔强坚持,不是他对读书的远大志向,也许他的一生就另当别论了。

  他离开家乡,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来到北就,就读于孔教大学研究科和北京大学研究所。在那里,思想开放,学术活跃,大师云集,给蔡老打开了一种学识新境界。在北京就读的日子,蔡老认识了很多当时学术界的大师,这些大师对他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信心。

  明代一位学者曾说:“祈年莫如爱日,爱日可使一日为两日,百年为千年。”蔡先生深受感染。他百般珍惜难得的求学时光,他整天都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攻读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一段时间下来学识精进。由于时局动荡不安,1928年夏天,他开始南下谋生。即使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他依然是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苦读书籍。在武昌教书时,他到湖北省立图书馆读书,向藏书家借书。在南京时,他住宿于南京国家图书馆,每天读书十六七小时,他曾经将南京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中,除诗词歌曲外的历代文集,全部读了一遍,做了200多万字的卡片资料。图书馆馆长柳诒征看到他“日夜不休”地读书,说他通读该馆编纂的《图书总目》集部五大册历代散文,“前既无古人,后也恐怕难有来者了”。柳诒征先生让他住宿图书馆,为他提供读书方便,鼓励他抄录资料,还向他讲述历史文献。

  即使到了蔡老晚年,这种苦读的习惯还依然保持着。他在77岁那年摔伤髌骨并动了手术,他躺在床上也不隔断阅读,在病床上居然通读了500多万字的《王船山遗书》。20世纪90年代中,蔡先生已年逾九旬,为了编辑《易经》和查阅墨子的资料,他成为了复旦图书馆的常客,除了中午吃饭,一坐就是一整天,天天风雨无阻早出晚归到复旦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资料复旦没有,他就到上海图书馆。他曾当过复旦大学副校长,现在还是复旦大学顾问,照说出门可以请学校派小车。可是,他每次到上海图书馆看书来回都是挤公共汽车的。有的人劝他叫小车,他只是说“不方便”后来,他动过一次大手术,手臂骨折,但痊愈后,也从未清闲过,不是看书撰文,就是整理旧稿。2003年,他腿部骨折,住入华东医院,住院期间,他每天也要看《文汇报》,看到他所关注的新闻或文章,就要护工念给他听。

  读书写作成为了蔡老的生命寄托所在,正是有了寄托,他的生命之河才绵延到了百年,而且将更加长寿。他常常说:“治学之道,首要的在于多读书。”“学术思想家一生的学术生命是与肉体连在一起的。没有肉体生命就不会有学术生命,然而学术生命比肉体生命更加重要,学术生命一中断,就等于行尸走肉。只吃老本,也等于夭寿。”他有一首“自勉”的通俗诗,诗云:   如果真正争上游,自当努力向前头;年龄有老学无老,思想不休死后休。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